下载此文档

江山如画.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江山如画 人生如画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中说道:“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鸟,则古不及近。”邵博的《闻见后录》又道:“本朝画山水之学,为古今第一。”这里的“本朝”乃指宋朝。隋唐时期开始绘画由人物、车马、神怪趋向于山水,可那时的山水比当时的山水诗水平还要低,“山峦若土堆,树木如拳臂”是当时山水画的写照。手法笨拙,谈不上有审美意义。中唐前后山水画才有了真正的独立,可是仕女牛马是中唐以来的主题和高峰,那么山水花鸟的高峰则应属宋代。宋代最美不过诗词,它延续着晚唐声色繁华的沉溺,花间派、婉约派让当时的人们陶醉在一个美的世界之中,山水画带给他们的美如同诗词一般,脱离了现实,沉浸在自然中的士族似乎有中“隐逸”的心境,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趣味不亚于一生有诗词为伴。中华美丽山河被宋人跃然于纸上,人与自然那种亲近和淡泊人生的心境融汇于心。它掩盖了人间不幸的痛苦与残酷,体现当时人们钟情于日出而耕,日落而息,那种悠哉游哉的生活理想。“渡口只宜寂寂,人得须是疎疎”;“野桥寂寞,遥通竹坞人家;古寺萧条,掩映松林佛塔。”萧条寂寞而不颓唐,安宁平静却非死灭,“非无舟人,止无行人”,这才是“山居之意裕如也”,才符合当时士族门阀的生活、理想和审美观念。(李泽厚《美的历程》)山水画也运用了中国画写意的手法,所谓写意,自然是意境与心境相融,意随气走,凝于纸笔之间。尽管隋唐时期并不是山水画的鼎盛时期,但展子虔的《游春图》却是一幅难得佳作。记得曾在一部名叫《古玩》的电影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识宝人与外行人拿着两幅不知真假的《展子虔游春图》细细鉴赏,那画上有一座小桥,他们拿着放大镜数桥两边栏杆柱有多少根,其中一幅画的栏杆柱是两边都一样,都是7根,而另一幅的栏杆柱则是左7右6。鉴宝的人都迷糊了,到底哪幅才是真哪幅假。执宝人各执一词。有人说展子虔是名家,画画自然心思细腻,作图谨慎,就连细微的栏杆柱都要左右画对称;又有人说,展子虔的画曾被人誉为“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中国写意画注重的意蕴而非刻板,《林泉高致》里也曾说:“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所以,它并不造成如西画那种感知幻觉中的真实感,而是想象中的幻觉感,再加上画中桥的角度层次,那“多”出来的一根栏杆柱便成了画蛇添足,那幅左7右6的《游春图》被认定才是展子虔真正的墨宝。这鉴画鉴别细节也成了世后众人最为注重的地方。就是在这种审美趣味下,中国山水画有它神秘的一面,“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林泉高致》)这种美到如人生的自然境界,才是中国山水画追求的美的理想。北宋的山水画或意境高远,视野开阔;或一望无际,邈远辽阔;与中国第一篇山水画论的宋宗炳宗氏同代的王微,亦是纵情丘壑的人物,他在《叙画》中提出了“望

江山如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花开一叶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19-01-0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