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川老县城——江城[于2003-11-4发布]江川老县城,是周边县城建造最晚的。结构完整,小巧玲珑,有“江城如画”的美称。自明朝崇祯七年(公元1634)至1950年,是江川县城所在地,经历了316年。自1950年县城迁大街,是江川县第一区江城镇所在地。自明朝崇祯七年(1634)始建砖城,至1958年拆毁为止,城的存在达324年。江城老县城的建设结构含城墙、城河、街道、民房、衙门、寺观、道路桥梁。现分述如下:江城老县城,位于今县城北部19公里处,距省城昆明80公里。东经102º48´,北纬24º25´。海拔高度1733米,属云贵高原低中山盆地。是古驿道迤南大马路必经之地,又是今国防要道“晋元路”直经之地。东接李家营、孤山、宝塔营,南与左卫、小营相连,西与黄营、小庄相接,北与大地、教场坝、尹旗为邻。东有东山,西有团山、小庄公山,北有玉屏山、象山,南眺星云湖。东西北三面的山,成为老县城的天然屏障。东西两河经城的东北和西南方向入星云湖。江川县城,明朝崇祯七年(1634)前,在今龙街,因“滨遭淹没,巡按姜思睿请于朝得旨,迁城于县之馆驿。”即今江城。“知县王惠卿纲举之”。具体负责筹建砖城。其规模是:“周一里三分,高丈二,厚八尺;壕广一丈,深五尺;城墙堞629个(俗称城牙齿),门四。”“东曰旭彩南曰薰阜西曰案玉北曰庆云”。城墙结构是石砖土结构。外城墙是石基、砖墙。用加工好的五面石为基,用耐风化的长40公分、宽18公分、厚12公分的青砖为面,用石灰沙浆支砌。内城墙是石基土墙。用毛青石为基,用土为衬冲填实。全城建有城门四道,栅子三道。东门:名“旭彩门”,位于现东门街出城与南北大街相接处,进深长约10米,宽约5米,城门洞高约6米。形状上圆下方,四城门相同。南门:名“薰阜门”,位于前缝纫社和唐生宝两家门前。西门:名“案玉门”,位于出城与今西大街相接处,在今王家宝门前。北门:名“庆云门”,位于今北门出城,与振兴街相接处。城门结构均为“木铁结构”。用五寸厚的大木枋穿制而成,用人工打的四毫米厚的铁板,直径4毫米的大奶头钉钉牢,这样的铁板夹枋门,可防一般的枪弹。关城门时用根木横杠闩锁好,人畜禽都不能出进了。全城四道城门上均建有土木结构三大开间的城楼,作防卫兵丁住守用,东西南北四门城古楼上都住有壮丁。护城河简称“城河”。沿城墙脚外围,筑有宽一丈深五尺的护城河,常年关有水,平时用于消防、牲畜饮用、农田排灌、洗衣等生产生活,战时把水关满,用于防御。东栅子位于南门城门洞外紧靠城墙的东边。西栅子位于东栅子的对方。红栅子,位于南城门外经护城街头(俗称南门外)至出城的南顶端的第一防卫门。护城街是老县城以旅店、马栈为主的街道,也是当时的燃料市场。城内,建有两条南北直通的街道,一条名“正街”(又叫前街);一条名“背街”(又叫“后街”)。为使城内外四城门上连接畅通,全城内建有四段岔街,一段从前街的北门与后街相连;二段从背街经文星阁相通东南西北四方;三段经杨家巷、丁字街直通前后街;四段是经关圣宫前顺内城墙脚相通正街和后街。从城墙外顺路可行至四面八方的村庄,两条主要街道、四段岔街和城墙脚,把整个老县城和去全县村庄的道路都连起来了。江川老县城的建设,特别是街道建设,经过明朝的崇祯和清朝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两个朝代七个皇帝,一百九十年(公元1634
江川老县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