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那些事儿
选拔人才历来是国家大事,早在周代,就通过“乡举里选”选拔人才。《周礼?地官?乡大夫》曾经谈到一种具体的选拔方法,叫做“大比”,大比每三年举行一次,主要考查乡人的“德行道艺”,成绩优秀者会被选拔出来。《礼记?射义》也有“诸侯贡士于天子”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各国一般凭战功选拔人才,或由士大夫推荐人才,如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景监向秦孝公推荐商鞅。另外,养士也是春秋战国时期一种独特的选拔人才方式,各国国君和贵族公子把一些有特殊才能的人才招集起来,养在家里,有需要时就从中挑选合适的人量能授任。有“战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在当时就以养士闻名于世。
到了汉代,选拔人才有试士和察举制。《说文解字序》称:“学童十七以上与试,能讽诵九千字,就可做史。”汉高祖曾下求贤诏,汉文帝也多次下诏诸侯公卿“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汉武帝初即位就“招选天下文学才智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并以“古今治道”为题亲自“策问”百余人,最终董仲舒的对策受到汉武帝赞赏,被提拔为江都相,庄助的贤良对策受到汉武帝认可,被提拔为中大夫。汉武帝又下令天下察举孝廉和秀才,用“策问”方法选贤良。董仲舒还建议举孝廉要分四科:德行志节、修学通经、明习法令、刚毅多略。
王莽执政时,通过岁课选士,甲科为郎中,乙科为太子舍人,丙科为文学掌故。到东汉末年,察举制度已偏离正道,失去常态。当时有童谣称: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到魏晋时期,仍沿袭汉代察举孝廉、秀才之法。魏文帝时,尚书陈群认为传统察举制度使“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在每郡择有识鉴之贤者为九品中正官,区别人物,分其高下,把品评人才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但到了晋代,九品中正官为豪门所操纵,成了门第高低的标志,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科举为分科举人(选拔人)之意,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
科举那些事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