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源流
据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这就是说,我国的发现茶树,用茶作饮料,当在5000年前的神农时代,在全世界遥遥领先。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里的“茶”,就是最早的茶字。最早的茶,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但同时也用作祭品,充当口嚼的茶食。到了西汉,人们经过长期服用,认识到茶既可治病,又可清热解渴,就开始制饮用茶。《神农本草》载,“茶树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西汉四川文学家王褒的《僮约》中提到“烹茶尽具”、“武都买茶”,都说明我国最早将茶树进行人工栽培,并将茶叶发展为专业化、商品化生产的地区是在四川,时间是在西汉。那时的饮茶方式也由先秦的(类似熬药的)熬茶变为“煮作羹饮”(《尔雅注》)的烹茶。即先将茶叶蒸压成饼,食用前用火炙烤捣成细末,放至(铁、银、陶器)锅中加以煎煮,并投入葱、姜、桔皮、茱荑、薄荷之类佐料,煮成“茶粥”,类似今日蒙古的奶茶与西藏的酥油茶。当时有的地区也有将采来的茶叶、芽、梗一起切碎,放入瓶缸之中,以沸水注入而饮,是一种更为粗放的饮用方法。魏晋以后,茶的药用功能进一步让位于饮用功能,饮茶风气渐盛。南方的吴国把茶作为宫庭饮料,贵族宴会;皆设茗饮;南方齐永明年间一,饮茶已为南朝朝野所普遍接受,深入到寻常百姓家。后来,又缓慢地传入北朝,北朝上大夫把饮茶作为“华夏口味”,从鄙薄、抑制到认同。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辉煌时期,陆羽的一部《茶经》,使中国茶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即“由饮用变为品饮,由一种习惯、爱好、升华为一种修养,一种文化。就在这一时期,‘茶’字确立了它的地位,正式代替了那个古老的‘茶’字”(王从仁《玉泉清茗》)。在长安、洛阳、湖北、四川等地,茶已成为‘比屋屋之饮”。中唐诗人卢仝的《饮茶歌》写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是唐代品饮的生动写照。连饮七碗,固属夸张;但每饮一碗,都会产生新的灵感,直至两腋生风,飘然若仙,不能不说是当时饮茶的韵致与情味。
唐代饮茶习尚的广为流传,还得归功于佛教的盛行。当时佛教以茶为清品,寺庙除了诵经,就是饮茶;僧人坐禅皆以饮茶驱除睡魔,提神情心;几乎寺必有茶,僧必善茗;而且增人传教也常宣以饮茶之效,称为“茶佛一味”。于是茶以佛传,茶随佛香。陆羽正是受寺庙茶文化的熏陶,进而潜心研究,树起中国茶学丰碑的。
唐代茶的煮饮也别有讲究。茶叶要将饼茶烤干、碾细、形成碎米;水要用山泉(江水次之,井水最差,最忌沾油腥等异味);水初沸时放入适量盐粒,勿使过咸过谈;水三沸时舀出一瓢备用,更以仿夹在沸水中绕圈搅动,形成漩涡,将茶末从漩涡中心投入;待到水已大沸,再将方才舀出之水重新倒入止沸;这时,茶花泛白,即可舀人茶碗,趁热饮用,以葆其精英。
我国向有“茶兴于唐,盛于宋”之说。进入宋代,茶更成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王安石《论茶疏》谓:“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足见其重要地位。当时茶宴遍及朝野,寺院中也广泛流行,不少学者名流慕名前往,传为盛事。宋徽宗还常以茶宴请大臣,并亲手烹点。制茶方式也有改变,一是改唐茶的团饼巨串为小巧、雅致的
茶的源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