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罗素摹状词理论探析.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罗素摹状词理论探析
摘要: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自提出以来对逻辑学、语言学和哲学都产生了深远意义的影响。罗素将摹状词在命题中化解为具有精确含义的命题,从语言的角度借助逻辑分析解决了三大难题,充分显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到之处,值得广大研究者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摹状词理论语言哲学三大难题
中图分类号:J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25-01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解决哲学危机,分析哲学家们纷纷以语言学的对象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实现了哲学中的“语言学转向”。作为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的罗素,他所提倡的逻辑分析方法向人们展示了解决哲学难题的范式,被称为“当代哲学的典范”,对语言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探讨其摹状词理论的精妙之处,以揭示罗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到之处,并反思该理论的提出所带来的启示和思考。
1 三大难题
第一类难题是本体论悖论。命题中包含着指称一个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人或物的指谓短语。如“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头”,当时法国并没有国王。
第二类难题是同一性问题。将命题中的成分用另一个具有同一指称的成分替换后,命题成了同义语重复。如
“《威弗利》的作者是司各脱”,替换后成了“司各脱是司各脱”,没什么意义。
第三类难题是否定存在句问题。命题是对一个非实体的否定。如“金山不存在”,本来“金山”就不存在,如何将该命题变得有意义成了一大难题。
2 罗素对三种解决方案的摒弃
针对上述难题,罗素本可以有三种方法解决:(1)主张这些陈述是伪命题,无意义,因为它们没有针对任何实体。(2)给予非实体一个指称对象,使陈述有意义。(3)承认可能有一种不真也不假的真命题但上述这些都是简单化的做法,因为如果采取(1)的观点,那么这种做法太过随意,根本没有去思考如何让命题变得有意义,只是不动脑筋地将难题简化并予以排斥;如果采取(2)的观点,其实就是赞成梅农的观点,梅农把指称词语当成命题的真正成分,主张任何指称词语只要在文法上正确,就可以代表一个非语言的对象,即使这个对象并非真实存在[1]。他还认为非实体是“存在之外”的一个对象,矛盾律对它不起作用,只要人们愿意,可以说它具有某种性质,同时又说它不具某种性质[2]。也就是说,梅农为那些非实体虚构了一个实体,认为它们的性质随人们的主观意愿改变而改变,这样未免太过主观,不具科学的严谨性。此外他的这种观点也很容易违反矛盾律,因为它既承认实体又承认非实体。罗素没采取这种观点,一方面避免了违背矛盾律,另一方面又显示了他独立思考的能力,并非仅仅跟随别人,附和别人的观点;如果采取(3)的观点,罗素走的是一条中间路线:承认不真也不假。根据常识,不真不假是不可能的,自相矛盾,说了等于没说,而且违背了二值真理,因为二值真理认为要么真要么假,不存在第三种选择。总之,罗素摒弃上述做法而提出摹状词理论,表现出他善于思考,善于追问问题,有自己的主见,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
3 罗素对三大难题的解决策略
为了解决难题,首先罗素区分了专名和摹状词:专名是个简单符号,具有命名和指称功能,是命题的逻辑主词;而摹状词是描述对象的性质和特征的不饱和符号,不具指称功能,是命题的语法主词[3]。罗素对专名和摹状词的区分,为解决存在悖论提供了前提,只要认定摹状词

罗素摹状词理论探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fhrekp29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