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考察报告摘要
篇一:长白山及中朝边界考察报告
长白山及中朝边界考察报告
XX年7月23日至24日,主题为“纪念刘建封踏查长白山94周年、逝世50周年”的“吉林省第二次长白山文化研讨会”先后在长春市和安图县召开。会后,与会人员于7月25日游览了长白山天池和瀑布等地。7月27日至28日,来自长春市和延吉市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又对图们江上游及防川地区进行了考察。
7月25日早五时许,我们乘车出发去长白山。在安图县城明月镇西南方,全体人员祭拜了安图县第一任知县刘建封的塑像。刘建封(1865—1952年),又名刘大同,山东安丘人。曾任奉天候补知县,思想进步,1905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1908年4月,他受命为勘测奉天、吉林两省界线、考察长白山及三江(图们江、松花江、鸭绿江)之源的勘界委员,详察长白山江冈全貌。经过4个多月的艰苦踏查,刘建封基本查清长白山的山山水水和三江之源,为长白山16座山峰和许多地方命名。他写出了著名的《长白山江冈志略》等著作,为后人留下无比珍贵的史料。1909年,他担任安图县第一任知县,1911年响应辛亥革命,于安图县成立“大同共和国”,并将自己名字改为“大同”,但终因势单力薄而失败。以后又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刘建封多才多艺,不仅是位杰出的诗人,而且擅长书画,还是著名的收藏家,尤爱古玉。安图人民为缅怀刘建封先生,于1995年1月修建刘建封塑像,以示永远纪念。
启程后又经过大约3小时的行程,我们来到这座驰名中外的名山——长白山脚下。长白山位于安图、抚松、长白三县境内,山体总面积近8000平方千米,主峰白云峰海拔2691米。长白山是我国东北最高山系和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国际生物保护圈。它是一座休眠火山,不仅风光秀丽、奇特,而且自然资源丰富,物种繁多。长白山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生态系统保护最完整的原始森林地带。1960年4月18日,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建立吉林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同年6月19日成立保护区管理局。1986年7月9日,国务院批准长白山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更名为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以天池为中心,围绕天池北、西、东三面的长白山原始森林地带,,地跨安图、抚松、长白三县边境的三角地带。森林总蓄积量为4474万立方米,这里保存着欧亚大陆北半部最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森林中有植物2300多种,其中有经济价值极高的红松、美人松等;还有600多种动物,东北虎、梅花鹿、紫貂等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动物;人参、灵芝草、不老草等名贵药材更是稀世之宝。长白山是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的发源地。从长白山山麓到山顶,可以看到从温带到寒带的不同植物分层十分清楚。长白山下部是阔叶红松林景观带,分布在海拔1100米以下的玄武石台地上,森林生长茂密,树木种类繁多,形成了长白林海的壮阔景观;1000—1800米之间是针叶林景观带,植物资源比较单纯;1800—XX米之间的长白山火山锥体下部是岳桦林景观带;XX米以上的火山锥体中上部是高山苔原景观带,仅有矮小的灌木和多年生的草本、地衣、苔藓之类,形成了广阔的地毯式的高山苔原;高山苔原景观带之上,不生长任何动植物,像南极大陆一样,所以叫极地荒漠带。
长白山,先秦时称不咸山,汉代称单单大岭,魏晋时称盖马大山,南北朝时称徒太山,唐代称太白山。辽代,因山上冬夏积雪,四时望之色白异常,因此正式确立长白山名称。金代统治者曾于大定十二年(1172年)十二月封长白山为“兴国灵应王”。清代,长白山满语称为“果勒敏珊延阿林”,“果勒敏”是长的意思,“珊延”是白的意思,“阿林”是山的意思。传说有三仙女从天上飞到长白山东北布库里山下的布勒珊里湖(今称圆池)来沐浴,其中的三妹佛库伦偷吃了神鹊红果,生下了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清朝皇室尊布库里雍顺为始祖,
视发祥之地为圣山。清政府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在吉林城小白山建望祭殿,祭祀长白山之神。历史证明,长白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们在山下稍作休息后,便换乘上山专用的性能优良的越野车向长白山天池出发。天池位于终年积雪的火山锥体之颠,,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天山天池(瑶池)高209米。天池略呈椭圆形,,,,,最深处312米,,是世界罕见的高山巨泊。历史上天池还有图伦泊、他们泡、图们泊、龙潭等名称。天池上空天气多变,有时风狂雨暴,浓云密雾,数日不晴;有时乍阴乍晴,天池若隐若现。这天我们就没有遇上好天气,风雨交加,大雾弥漫,没有能够看到天池之水,对于像我这样第一次
长白山考察报告摘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