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形状和结构
单元总体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学习了常见材料、常见力的基础上,通过别有洞天的制作活动,引导学生们了解形状与结构的初步知识,掌握科技制作的初步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同时通过学生寻找“形状与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真正感受到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3、知道猜想或推测与经探究证实的结论是不同的。
4、知道在探究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5、会根据需要,从各个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6、能倾听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探究。
科学知识
1、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
2、能根据特征对问题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
3、能将材料的特性与用途相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爱提问。
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3、愿意合作与交流。
4、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5、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6、乐于试用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单元中心概念:
结构就是能够承受一定外力的构造。
任何能够抵御外力并保持自身形状和大小的构造都是结构。
一个结构必须要能够支持自身的重量以及重物的重量。
一个牢固的结构要求材料结实、构建连接物质量好、构建的形状及构件组成的整体方法好。
构建形状和整体造型不同,结构的承受力也不同。
折痕数量越多承受力越大,弯曲程度越大承受力越大。
建筑设计不仅是外形设计,更要进行结构设计。
单元特色:
本单元内容立意好、视角新,非常适合学生,学生有强烈的参与热情,通过“别有洞天”的极具真实性的动手做制作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形状和结构的初步认识,掌握科技制作的初步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让书本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活化,最终转化为学生的智慧。
教学参考提供了精要有丰富的资料,建议教师好好利用。
教学建议:
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2、根据活动内容确定好活动形式,设计好活动过程;
3、对学生的能力要有正确的估计;
4、活动最好以小组为单位;且动手之前先动脑;
5、活动要注重过程,淡化结果。
教学时间:6课时
1、折形状
核心意图:
从认识物体的基本形状入手引入形状这个元素,并理解形状应用的价值。
研究薄形材料形成的基本形状在纵向支撑力和水平承受力方面有哪些不同。
理解折叠和弯曲可以提高材料的承受力,折叠和弯曲成不同的形状,其承受力也不同。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
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科学知识
1、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2、知道改变物体形状,承受力大小也会改变。
3、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物体的承受力。
4、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2、体验与人合作完成任务的乐趣。
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认识基本形状——难点突破
借助石膏模型或各种熟悉的物体直接让学生认识4种基本的立体造型,并学习准确的表达词汇。
将讨论活动分层次进行,分析基本形状在前,预测他们的好处不必强求学生一一作答,或完全靠课堂生成,教师要有所准备,从使用的角度予以明确,适当拓展。
看课本16页,说。
探究改变薄形材料形状后承受力的变化
竖直放置的研究提示:
1、用大小材质相同的纸做成高度相同、截面形状不同的柱状纸筒。
2、使用大小相同的硬纸板或塑料板做垫板,在上面放置重物进行测量。
3、每只纸筒不可重复试验,可该做书写纸再利用。
4、纸筒制作讲究工艺,边缘要平整,从节约资源角度看,应该制作成小规格。
5、透明胶带的的使用要有所规定。
6、要测量实验材料不改变形状时的承受力。
分组实验:
目的:研究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材料:A4复印纸若干张,双面胶,科学课本
步骤: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
,一名同学负责观察是否放在中间,加好后倒数5个数,如直筒不到就可以再加一本直到纸筒支持不住。
。
实验时需要注意的:
1、折出的纸筒一样高。上下都一样粗。
2、书要轻拿轻放
科学第二单元分析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