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风云录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文秘教育1班袁琪瑶010311011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西汉末年,地主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进一步加深,政治愈加黑暗、腐朽,阶级矛盾逐渐激化,政治危机四伏。公元8年,王莽即帝位。公元24年,王莽政权覆灭。王莽政权覆灭后,农民起义碎舞内部的弱点一一暴露,反莽各个武装集团之间开始公开分裂。共同的敌人已被消灭,但战火并未熄灭。在各种势力的角逐中,公元25年东汉建立,定都洛阳。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被废,东汉灭亡,从此中国进入军阀混战的三国时期。自古乱世出英雄,时势造英雄。东汉三国风云变幻,多少豪杰满腔热血,豪情壮志,在这个春秋战国之后的乱世,又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在这个时期制度变革,文化创新,新思想的传入,中国文化进一步发展。汉承秦制,东汉又有所变化,整个国家动乱不堪,统治者昏庸无能,时代的变迁,天下风起云涌。一、制度文明专制主义的强化(一)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东汉的建立,标志着封建秩序的恢复,重新建立的封建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东汉政权的统治机构和统治制度,在西汉政权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王莽“夺公辅之任,损宰相之威”,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一切典章追随西汉故事,唯有三公之官不废莽制:“王莽时,议以汉无司徒官,故定三公之号……世祖即位,因而不改。”其目的也是削弱相权,如东汉仲长统所说:刘秀“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只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从此朝政大权独揽于皇帝手中。从组织形式上看,东汉朝廷与西汉并无重大变化,但实际已有值得注意的两点变化:一是“三公”之位虽高,但徒有虚名,并无实权;“光帝即位,政事不任三公,而尽归台阁,三公皆拥虚器,烦天下之事,尽入尚书。”(《汉志从录》)二是尚书台的机构扩大。尚书台灯犬类早在西汉武帝时就已被加强,光武帝即位后又进一步加强尚书台的权力,扩大这一机构的组织:尚书令秩别由六百石提高为千石,另设尚书仆射一人为副,秩六百石。(二)监察制度加强东汉扩大尚书台反映了封建政权中皇权的加强。东汉政府自建立以来,为加强监察制度,主要采取了单个方面的措施:一是提高御使地位;二是复置司隶校尉;三是扩大刺史的职权范围。(三)集中军权于中央东汉统治的变化还有集中军权于中央。东汉王朝军队的组织编制基本与西汉相同。但汉光武帝刘秀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中央对军队的控制。首先,削弱地方的军权,刘秀称帝后,于建武六年(公元36年)下诏“罢郡国都尉官”取消了地方专门统帅军队的武官,将军权收归于守、相。在削减地方军队的同时,刘秀不断扩大中央的军队。(四)郡国并行制度东汉光武帝建国之初,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和列侯。东汉之初虽有封国存在,但是这些封国从光武帝时开始受到了限制,东汉初的分封王、侯,于加强中央集权并不存在矛盾,诸侯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并不起重要作用。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的措施东汉王朝建立之初,曾采取一些措施,以恢复、安定社会秩序,使战争状态转入和平时期,从未稳东汉政权是在农民起义定了刚刚诞生的地主政权。(一)“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以一柔道行之”的统治思想东汉政权是在农民起义的烈焰中诞生的,东汉王朝的创建者刘秀,曾亲身经历西汉王朝的衰亡并参
东 汉 风 云 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