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复习知识点和题库
I: 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II: 常见的化学物质
III:化合物------酸、碱、盐
IV:化学计算
V:化学实验
VI :化学和生活
第I部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一、知识点:
(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1、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稳定性等
2、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又称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又称化学反应。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最大的区别在于: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①化学反应的分类
:
点燃
化合反应 A+B=C
例:4P+502 2P205 CaO+H20 Ca(OH) 2
直流电
分解反应 C=A+B
例:2H2O 2H2↑+O2↑
置换反应 A+BC=AC+B
例:Fe+2HCI——FeCl2+H2 ↑
复分解反应 AB+CD=AD+CB
例:NaOH+HCl——NaCl+H20
、失氧的角度分
氧化反应: 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点燃
例:3Fe+2O2 Fe3O4
还原反应: 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
例:CuO+H2 Cu+H20
CuO失氧变成Cu,发生还原反应。
H2能使CuO发生还原反应而具有还原性,是还原剂。
在高中我们还要学习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进行的。
②溶液中的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溶液中的置换反应包括金属跟酸溶液、金属跟盐溶液的反应。这两类置换反应能否发生,要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进行判断: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跟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和另一种盐;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金属活动顺序只适用于在水溶液里发生的反应,不适用于在高温或非溶液状态下发生的反应;有铁参加的置换反应只能生成亚铁盐。
复分解反应是指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反应。其实质是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生成两种新化合物。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要考虑是否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③化学反应遵循的定律-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反应物质量的总和,等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6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它物质(生成物)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切化学反应里,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各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配平化学方程式的依据;是进行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础。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要着重理解“参加化学反应”的涵义和搞清楚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指什么。
对于反应前的物质来讲,强调的是“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质量。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不能计入。对于反应后的物质来讲,强调“反应后生成的”物质质量,生成的气体、沉淀物等都要计入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中去。
④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二)、物质的组成:分子、原子、离子、元素
具体细知识点:
(2)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1
(
三)、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
3
(四)、物质的分类:
基础知识(理解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其余是了解层次;要求能判断常见物质的类别)
4
(五)、化学用语(是学忆方法掌握住。)
其中物质组成用语和物质变化用语是复习的重点。
(1)元素符号
①元素符号的涵义
C:金属元素和部分非金属元素还可以表示该物质
元素符号的左边一旦配上化学计量数,则只表示某元素的几个原子例如:“H”表示氢元素,还表示一个氢原子;“2H”只表示两个氢原子。
②元素符号的书写要规范、准确,熟练地书写25个元素符号
(2)离子符号
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目及其正负。例如钠离子、镁离子、硫酸根离子分别写作Na+、Mg2+、S042-。
化合价的表示法与离子符号的写法要严格区分。元素化合价的正负及其数目要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例如+1价的钠元素和-2价的氧元素分别
+1 -2
写成Na和O
(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①化学式的涵义
初三年级化学复习知识点和题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