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改谋求发展打造品牌——南阳市第七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2002年的金秋9月,我们走进了新课程。5年来,我校在市、区教育部门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扬校兴我荣的集体主义精神,精益求精的严谨治学精神,扎实奉献的敬业奉献精神,教书育人的人文关怀精神,注重教研的科学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聚焦课改,关注课程,挺立潮头,搏击风浪,开创了“新清莲花竞绽放,桃李芬芳满园春”的课程改革新局面。现将我校实施新课课程改革工作总结如下:一、建立课改机制,形成课改合力1、加强领导,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组织保障。实施新课改的关键在领导。因此,课改伊始,我校就成立了以校长李彦虎校长为组长的南阳市第七小学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新课程改革的筹划和运作。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务处把新课程改革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负责具体安排和实施。各教研组带领参加课改的一线教师,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落实过程中实行分级管理,责任到人,层层落实,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和畅通无阻的运行机制,为新课程改革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2、加大认清当前教育形势的宣传力度。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形势喜人,形势逼人。传统的课堂教学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落后的学习方式在受到冲击。不更新观念,不加强学习,教师就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不变革,不创新,学校就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利用大会小会等多种途径,宣传当前课程改革的形势。3、加大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力度。我们采取“外引内培”的方法,一方面派骨干教师和实验教师赴外地考察和学习,参加新课程标准的培训,据不完全统计,实施新课改5年来,我校共派出教师外出学习达60余人次,学校为其所投入的经费高达2万余元;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参加校内的自培活动,聘请段天才、李莲芝等专家来校讲学,举办示范课和观摩课活动;领导班子成员亲自备课,分专题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和引领,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4、加大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力度。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改革传统教学已成为当今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校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对教师进行了多次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要求广大教师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课堂中,做到“理论上认同,观念上接受,实践中动手。”通过学习,全体教师逐步认识到了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改革课堂教学的必然性,增强了现代教育意识,产生了危机感和使命感。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了解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在学校里掀起了一场新课改的浪潮。在此基础上,学校适时对教学改革的目标进行了科学的定位:把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把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作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把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主动地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二、抓好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为此,我校加大了校本培训的力度。在校本培训的准备上,做到认真筹备,周密安排;在校本培训的内容上,体现多学科,多层次,突出理论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考虑示范性,体现多样性;在校本培训的形式上,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专家讲座与专题研讨相结合,体现出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特点;在培训的过程管理中,采取现场点评、作业反思、严格考勤和成绩考核等办法,确保培训的正常有序进行。给参加培训的教师建立个人档案,学载,纳入年终目标管理,作为评先晋级的重要依据。除此之外,学校还开设“名师讲坛”和“教师专业成长论坛”,开展帮学结对,举办基本功大赛、优质课评比和鼓励参加高学历进修等方法,为教师的成长搭台铺路;制定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鼓励教师业务上冒尖;开展与名家对话,读名家书,说名家事,听名家课,走名家路等活动,让每个教师从名家那里汲取精神营养,感受追求的快乐。三、加强实践,,而抓好教师备课对新课程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建立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集体备课研讨制度。利用每周一、周二下午进行集体备课研讨。活动一般过程为:①进行教学反思,交流上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体会(包括典型案例分析、困惑与对策、教学体验等)②研究下周教学内容及策略(主备人说课,其他成员进行评议)③信息介绍(课程改革方面、学科教学改革方面)每周的研讨,领导全程参与,校长随机检查。这样的交流能使各自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在不断的思索碰撞中统一认识,解决问题;有利于专业生成,共同提高。我们的教案编写也随着走进新课程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即由原来的个体行为变为现在的分工合作,这种备课方式体现脑力资源共享,减轻了教师负担,教师可以集中大量时间投身教学改革,钻研教材教法,同时给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
课改工作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