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走近学生 走进心灵(德育论文论文).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走近学生,走进心灵班级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基础单位,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对完成教育和教学的各项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班级的主人-----班主任老师在这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班主任老师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一个班级是否团结、和谐,是否充满活力,与班主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也在尝试、探索中积攒了一点管理的方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架起情感信任的桥梁。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教育既要面向全体,更要注重个体。一个个有个性的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教育者的教育,是每个教育者都要直接面对的问题,师生融洽与否会直接影响教育效果。那么,如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呢,实现教育过程的以情动人呢?关爱每一位学生是班主任搞好班级工作的前提。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关心学生的身体、学习和生活,使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班主任要把自己的温暖和感情倾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通过真情的流露去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走进学生的心灵,感化学生。我们班上有一名叫李文龙的同学,自恃成绩较好,就有些傲气,并且总是留很的头发,平常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跟他谈过许多次,都收效甚微。于是,我试着换了一下方法,在期末操行评语中这样写道:"你聪明,有抱负,对许多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多才多艺的你,一来就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很欣赏你,但是如果你能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克服学习、纪律等上的一些小毛病,稍微注意一下,你肯定会更加出色,我相信你有这个实力,加油吧,小伙子!"结果,令我吃惊的是,下学期他进步的很快,并且在今年的中招考试中顺利的考进了市三高。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少老师把这一教育过程简单化了,以为对学生生活上嘘寒问暖,学习上语重心长地提几点要求就是进行了情感教育。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生理发育开始日趋成熟,心理上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发现了"新的自我",明显地感到"我"是大人了,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民主、平等要求;产生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这些生理心理特点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及时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班主任要积极创造条件,主动亲近学生,细心体察、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学生摆脱烦恼、化解困惑。这样的情才能动人,这样的爱才具有说服力,这样的教育才能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二、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走下来与学生谈心。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强调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形象威严,对学生的教育称作教诲、训导,学生是被动接受教育,主观感受被忽略,情感的交流被抑制,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当今的教育要求班主任要与学生做心灵相通的朋友,应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做到把学生看成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感情、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可以任意摆布和要求的工具。工作中曾听到不少班主任抱怨说某某同学自私,让他做事表现得不情不愿的,支使不动;而学生却说老师不近人情,不管自己有没有时间……有人把这种现象的产生的根源归结为:当今社会,家庭

走近学生 走进心灵(德育论文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乘风破浪
  • 文件大小34 KB
  • 时间2019-01-1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