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中产阶层崛起的进步意义发表时间:2011-01-06 来源:《学习时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中产阶层异军突起。他们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冲击着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改变着中国社会的面貌,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印证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必须指出的是,中产阶层不等于中等收入的人群,也不同于国外所流行的“中产阶级”概念。中产阶层是以体力或脑力劳动为职业,或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从事中小规模生产经营,拥有的经济、组织资源处于社会中间位置,而文化资源水平则处于优势位置的人群。据北京工业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京中产阶层(平均月收入在 6000元左右)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超过40%,约540万人。北京的中产阶层主要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的中层领导干部、中小私营企业主、企业部门经理人员、教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以及部分个体工商户。在中产阶层内部,大约有170万人,即30%左右属于中上层,主要是领导干部,还包括大部分中小企业主和部分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掌握一定的权力,拥有高收入,消费能力强,普遍拥有房产、私家车以及其他高档消费品,在文化资源、组织资源和经济资源拥有方面处于优势。另外,还有大约308万人左右,%的中下层,包括办事人员、大多数个体工商户以及中初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等,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在组织资源和经济资源拥有方面处于相对劣势位置,面临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他们的消费需要旺盛,用并不高的收入水平面对高房价、汽车等大宗消费,进而沦落为“房奴”、“车奴”。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中产阶层所占总人数的比例以及其中的上层人数比例普遍要高于其他地方,其他地方中产阶层大约占总人数的 30%左右,其中中产阶层上层大约占中产阶层人数的 25%左右。近年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产阶层的发展势头有所减缓,其中上层普遍感到不安,有条件的纷纷移民国外;下层发展空间相对缩小,有的重新沦为社会下层,以致于不同阶层人士都把自己称之为“弱势群体”,而不愿背上中产阶层的美名。曾记得,在新世纪开初,人们曾经乐观地估计,到2010年中国中产阶层人数比例可达50%以上,到2015年可升至70%。可是实际情况是,到了2010年末中产阶层人数仍在30%—40%之间徘徊。这也就是说,中国的中产阶层尚未在整个社会占主导地位。本来,中产阶层的成长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征,也是传统社会结构变革的必然结果。然而,目前中产阶层发展的徘徊乃至回流,折射出中国社会发展中深层次的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社会发展和政治发展的潜在危机。其中既有现行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也有政策措施方面的问题,还有中国社会生态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等等因素,而我认为,最主要的可能还是对中产阶层发展的认识上的问题。因此,当务之急是要继续解放思想,正本清源,重新认识中产阶层崛起的进步意义。概括起来讲,中产阶层崛起至少有如下进步意义。其一,中产阶层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传统中国几千年来基本上是一个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缺乏应有的流动。在这种社会结构中,极少数人居于社会的上层,而绝大多数人则处于社会的下层,处于中间地位的中产阶层地位极不稳定,它们是
重新认识中产阶层崛起的进步意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