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与体育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学校体育课引发学生体育兴趣的基础,是引导学生健康爱好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和终身体育意识的主要手段。体育后进生在体育课堂中是弱势群体,但又是不容忽视一群。因此,中小学体育课堂中对“后进生”及其群体的教学研究相当重要。
一、对体育“后进生”及“后进生”群体再认识
有研究认为“后进生”及其群体的定义:或指对于体育学习感到厌倦的学生,或指在学习行为表现方面发生偏差的学生,或是在一个特定的群体中,学生的学习行为经常违背师生所认高的行为准则,或是体育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等等。可见诸多的解释主要是指体质差、缺乏对体育的热情和兴趣,意志薄弱,控制能力差的学生。但这只概括了“后进生”的一个侧面,事实上“后进生”是一种性质上的评价,而学生能力的大小、成绩高低、素质强弱等,只是量的变化,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正是教育所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根据。体育“后进生”并不是定性的,之所以区别体育后进生,其目的是为便于体育课堂的具体教学,有利于教师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率。
根据严德一、王鲁克、马国栋等对部分中小学调查结果,体育“后进生”已不是个别存在,而已形成群体,在中小学中有相当的比例,%,%;%,%;%。
可见,体育“后进生”群体在各年级中普遍存在,而且随着年级的上升所占比例增加,初中到高中“后进生”群体所占比例剧增。
二、体育课产生“后进生”的原因
1、家庭影响。家长大多注重增加孩子的营养,但不太注重孩子的体育锻炼,使校园里出现了“肥胖型”、“豆芽型”的学生。这类学生由于运动能力低,往往在集体活动时,成为集体活动的“累赘”,遭到周围同学的“嫌弃”,很难体会到体育所带来的乐趣,加之自尊心的作用,比较排斥体育活动,逐步成为“体育技能低下的学生”。此外有的爱长缺乏体育锻炼意识,把体育和文化对立起来,孩子参加游戏活动和体育运动时常遭到呵斥,致使孩子成为“四体不勤”的书呆子,甚至对教师的教育置若闻。
(2)学生自身体育观。身体虚弱或者生理缺陷的学生,其在体育课中总是落后于他人,或者在体育课堂中怕别人笑话,于是体育课便成了他们的“噩梦”。有的喾一思想保守,缺乏对体育作用的了解,缺乏运动兴趣,对体育课了无兴趣,总是存在着无所谓的态度。而有的学生身体素质好,思维敏捷,但是行为散漫,爱出风头,自我约束能力差,在课堂中为所欲为,成为过分活跃分子。
(3)体育现行教学组织形式的制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围绕既定的教学内容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果与程序。”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技术、技能没有说服力,教师上课形式呆板,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偏激,强制性要求学生练习难度大或者危险性动作,用不良语言刺伤学生,对犯划误码学生进行体罚、粗鲁责备,场地器材的陈旧、缺乏安全感等等,都将导致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正所谓学生喜欢活动,却不愿上体育课。
三、体育课“后进生”群体的教学
上体育课容易,但是上好一节体育课难,转化“后进生”群体的教学更难。体育课教学的立足点是学生,那就应该使每一位学生在参与运动的全过程中体会到愉快,获得知、情、意、行的统一及全面发展。所以,体育课教学应采用多渠道逐步转化体育“后进生”存在的教学
论运动技能教学与体育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