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进一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感恩意识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但是由于高校自身条件和社会发展客观环境的限制,如何有效进行感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爱因斯坦曾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使青年人在离开它时,具有一个和谐的人格,而不是使他成为一个专家。”“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感恩,研究这一问题,具有现实必要性。 1、感恩教育是大学生传承传统美德的需要感恩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由于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感恩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才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结构,凝聚力强大的传统文化和绵延不绝的华夏文明。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感恩教育,把这些传统美德发扬光大。通过感恩教育使大学生知道我国有关感恩的成语、典故、格言等,感受和体会到感恩这一传统美德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内化成为自己的一种品质,使得感恩教育得以传承。大学生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只有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才能是我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 2、感恩教育是大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需要感恩意识是大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健全人格的重要内涵。首先,感恩意识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支点。懂得感恩的人能够看到生活光明面,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正视个人价值,善于发挥自身潜能,不断进步。其次,感恩意识是大学生建立良好道德情操的基石。感恩意识能够促使大学生体谅父母的辛苦,感知他人的善意,体会社会的恩惠,注重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尊重他人、诚信交往,并能促使学生用感恩心来融化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再次,感恩意识是大学生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前提。懂得感恩的人拥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之与环境保持和谐。 3、感恩教育是共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和谐社会的建设,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学生只有对人对事多谅解、宽容,少抱怨、仇恨,才能与人和谐相处;只有对国家、社会、家庭多责任、担当,少推卸、倦怠,才能与社会和谐发展;只有对自然多珍惜、怜爱,少浪费、残暴,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只有通过感恩教育,才能树立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才能使大学生成为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进而升华自身的人格魅力,辉煌我们的民族精神。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探析关于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原因,近几年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包括家庭、社会和学生等因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长辈的溺爱是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主要原因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反映出来的是感恩教育的缺失,这是一个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家庭里,特别是独生子女,成为父母及相关长辈溺爱的“心肝宝贝”、“小祖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至高无上,孩子的事情是一家的绝对重点,孩子的需要家长都会千方百计满足。同时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父母经济条件
高校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