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多瑙河》赏析《蓝色多瑙河》,熟悉的名字,醉人的旋律,顿时把我带入一种阔别已久的亲切意境。尽管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这部天才的作品之前,几乎所有听者亦或是伟大音乐大师的赞美竟是出奇的一致,就连德国伟大作曲家勃拉姆斯在听到这首乐曲后对此绝妙主题音乐也因赞叹不已而如此评价“可惜不是我所作!”因此,这首圆舞曲被奥地利人称为“第二国歌”或“真正的国歌”就不足为怪,能在每年的维也纳音乐会中作为主要曲目也就不足为奇。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于1866年,作品第314号,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原为一首由乐队伴奏的男声合唱,后去掉人声,、五段小圆舞曲及一个较长大的尾声(部分再现前面主要的音乐主题)连续演奏而成。乐曲以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节奏贯穿,音乐主题优美动听,节奏明快而富于弹性,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这首乐曲的全称是“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圆舞曲”,曲名取自诗人卡尔·贝克一首诗的各段最后一行的重复句:“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温顺好心肠,犹如矿中的金子闪闪发光,真情就在那儿苏醒,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香甜的鲜花吐芳,抚慰我心中的阴影和创伤不毛的灌木丛中花儿依然开放,夜莺歌喉啭,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关于他的创作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来历。其实最初这首乐曲并非圆舞曲体裁,而是应维也纳男声合唱团的邀请写的一首合唱曲。德国诗人贝克献给维也纳的一首诗歌结尾“在那多瑙河边,在那美丽、蔚蓝色的多瑙河边……”中透露的诗人丰富幻想给约翰·施特劳斯以极大的灵感,于是他将其改编成一部管弦乐曲,命名为《蓝色的多瑙河》,也就是这个缘故造就了这个家喻户晓的名曲,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一位音乐老师曾经如此评论这首乐曲——“甜的发腻,有一定的浮华之嫌”,但鉴于当时普鲁士人围攻维也纳的历史条件,人们处在一种悲观和恐慌之中,这种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的旋律优美、感情热烈的圆舞曲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紧张的战争气氛。作品以一种纯写景的手法,如同施特劳斯大多数作品的风格一样,表达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乐曲序奏是在一段弦乐震音背景下圆号吹奏的黎明的动机,由慢变快,由弱渐强,是全曲最具魅力的地方,仿佛多瑙河潺潺的流水声中的清晨。关于本首旋律还有一段十分有趣的插曲:1989年卡洛斯·克莱伯指挥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当这段震音响起时,乐队的演奏被观众的掌声打断。指挥家别出心裁地转过身对观众说:“让我们迎来一个美好、欢乐与和平的新的一年。”从此,每当《蓝色多瑙河》的序奏响起时,观众都会鼓掌欢迎指挥家的新年致辞;指挥家把美好的祝福在新年的第一天送给世界各地的观众。《蓝色多瑙河》这首旋律欢快的乐曲,是按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的结构写成,渗透了维也纳人热爱故乡的深情厚意。乐曲的序奏一开始,圆号在弦乐群碎弓的衬托下,吹奏出音乐的主题动机,犹如黎明的曙光,拨开了河面上的薄雾,唤醒了沉睡的大地。接下来是五首连在一起演奏的小圆舞曲。乐曲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组成:序奏。弦乐震音好象多瑙河的水波,在闪烁荡漾。雾气消散的河面上,辉映出朝阳的绚丽光斑。圆号象一道霞光穿透冬雾,呼唤着春天。晨曦中,深睡在多瑙河畔的维也纳开始苏醒。很快,呼唤音调响彻整个管弦乐队;在晨光照耀下,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扬起
蓝色多瑙河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