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孙子兵法与中医 前言用药如用兵。太公曰:未见形而战,败之道。病亦有形。形乎形,工独见,即病在脏象经络间的情状。先战而后求胜,败之道也。用药不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把握、无胜算就用兵,反为病机所乘。必须先胜而后求战。可见:学兵法就是学医,将会自然暗合于医。对于用药而言此是不言之教,自然就下手知道法则。而言教累赘却未必能使人真实得到。何以见得,例如: 庙算太极要知病者之情,明病势与正气之优劣胜败,而立一周全完整的对治方案。思考得越周密,就越有主心骨。医贵与病者两神合一。病不许治,病必不治。将不听吾计,去之。 阴阳持枢治病也要贵拙速,不贵巧久,不然会反变。或者渐渐药不胜病,或者病势与药力迁延,药耗精气,反致变症。只要是攻病,必须作此虑,一鼓作气,再鼓衰,三鼓竭。凡要搞持久战的,病势为沉疴或急难图之,总之正气极弱,得药援助也不足以平之,只能借于主客地位谋求病势衰转之反变,慎无益其病势,而必培正图强。阳病(即发作突然剧烈、一派阳象亢盛的)治阴。此阴不胜阳,当育其阴。阳病之微,育阴导阳于正即平;阳病之甚,则当夺其阳本,而又诛治。其死则以阴竭阳亢。真阴有益于此类病。此即要用拙速之道,立足于速战。因为育阴难而又除阳暴易,不可让病势迁延坏阴。西医有时也合拙速之理。阴病(即发病缓慢迁延、一派阴象沉滞的)治阳。此阳不胜阴,当扶其阳。阴病之微,扶阳消阴即平;阴病之甚,则当大培正气,而除其沉积。其死则以阳尽无生化之气。真阳有益于此类病。此要立足于持久战,因为扶阳易而又除阴积难。 三才人谋人谋为本。医生就是将领,而病人的身体精气就是兵马,药物就是武器。兵马之命悬于将手。关键是将谋,病人的体质状况只是兵马雄壮与否,不是决定性的。庸将自乱毁命,庸医乱身杀人。先要立靠医生的谋略制胜之心,而不能见病人情况不错就武进,见病人坏就萎靡萎缩。胜在谋,不在武力。武力只是工具,强者可以使弱,弱者可以使强。凡治病,不得以病太久为托词。无论新病久病,都有一个病势,新可败之,久也可败之,在于谋攻是否得当。所以对于病势而言,无新旧一说,只有轻重虚实之别。轻有轻的治谋,重有重的治谋,谋得一朝都除。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夺病之资粮、政令地位等,让病无用武之地,自然降服。很多时候用阴阳五行的生克承制关系就能办到这一点,不攻邪而邪自尽。其次伐交,使病失其助与,孤立之,防范之,则病势屈。其下攻城,西医一路杀灭镇压手术之路。攻城日久,兵老师疲,国内空虚,必遭反噬。以谋为本之攻病,先有制胜之大略,则其胜于病简易。人只知其胜病之形,却不知其有制胜,无所能容其病势之变化逃遁。不能制胜者,经常变症纷纷,与药周旋日久。 形立于不败待敌之可胜。病暂未可胜,或欲除病邪,须先治病邪所旁害及可能传变之处,使之固护。又调三部九候,使之不败。必须明察病形所在,然后搜邪攻击。治病用药要先立在无过之地,即使不能成功也要有益无害,有忧虑疑惑的药物不能擅用。要是不能靠兵战取胜,就要谋求国胜。国胜,地生度量,强其国本后备力量,而致必胜。例如苏德战争,苏军不能击败德军,就要动员和依托强大的后备实力渐渐反胜。这个举国之力的后备、实力起来了,即立于不败。用药也是。如病势沉重,必使生化兴人身精气渐旺,即寻求于国胜,然后度病势可胜则攻战之。木的正德是有根本的,基于根本谋求发展,如果不正就浮躁到处钻搞投机。肝木不正散乱游走,或挟相火之势则暴进侵入,肝
4、孙子兵法与中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