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班留守儿童个案分析邹圩镇高龙校梁启梅 ■个案表现 朱秋婷,女,本班六年级学生,家庭经济较贫困,父母为农民,均为初中文化程度,长年在浙江温州打工,根本无法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孩子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该孩子有如下表现: 1、思维极端反常,自卑而又自尊,有什么事总是闷在心里,心理负担沉重,导致行为扭曲,有自暴自弃的念头。 2、性格孤僻,很少和同龄人交往,没有一个可以谈心的朋友,甚至与自己的同学发生打架冲突而引起班里其他同学的不满,卫生状况极差。 3、自由散漫、经常迟到、早退、有旷课现象,不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的集体活动,遇到事情不与班主任联系。学习态度极不端正,作业基本上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做,甚至不交作业。 ■案例分析 1、家庭因素:由于父母打工没有时间陪在孩子的身边,朱秋婷的日常生活由奶奶照顾。奶奶对他溺爱,要什么买什么,放任自由。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怀,而奶奶对他的心理需求关注很少,不能及时把握孩子的内心想法。 2、环境因素:孩子在的周边环境,陌生的人际环境,使他沉默寡言,缺乏自信,不合群。一段时间后,他既没有自己的好朋友,也不被社交小团体所接纳,于是逐渐成了远离集体的“排斥儿童”,时常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采取攻击破坏行为。 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他的观察也不够细致,对他表现出的一些不良行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帮助孩子及时纠正错误。 3、自身因素:天性内向的他不善与同伴交流,不愿与同龄人交往。和同龄的孩子接触少,性格也变得比较孤僻。 ■具体策略 一、家校合作,共育新苗。 2011年2月27日,孩子父母在家过春节,我到该生家进行家访。经过两天的家访,我对孩子的家庭情况、生活环境做了详细地了解,并与该生进行了长谈。在返回的途中我自己总结到,学生受家庭、社会和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群体对他们的要求不同。然而由于识别能力差,不能分清是非,对各种要求无所适从,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了行为上的片面性,出现了所谓的“病态”心理。针对这种学生,必须及时同家庭联系,共同寻找根源,对症下药,通过同步的关心,引导督促等手段逐步达到转化目的。 二、榜样示范,促其进步。 我在班上定期开展评“星”评“佳”活动。如评“每周一星”,评“优秀少先队员”、“三好学生”,对各类比赛获奖的学生及时表彰,为品学兼优的学生设制“光荣小档案”等。通过榜样的力量教育朱秋婷。让他向身边的榜样学习。特别是“每周一星”,它的评选对象更侧重于普通的学生,只要他们在一周内有较好的表现,如作业认真、帮助他人、不吃零食等,都有机会评上,六年级下学期,朱秋婷进步较大,有2周被评为班级“遵守纪律星”,让他享受成功的喜悦,鼓起自信的风帆。 三、以心换心,以德育人。 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观察、捕捉发生在孩子身边的每一件事,切不可视而不见,而应及时分析原因,对症下药,使学生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促进个性的发展。对于朱秋婷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多给他锻炼的机会,有意让他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他早上到校比较早,我就经常委托他整理图书角,摆放桌椅,并有意识地在大家面前夸奖他,让他体验劳动的快乐,增强他的集体荣誉感。平时多组织一些合作性的游戏,让他和大家一起玩,教给他与大家相处的方法,体验与小伙伴一起玩耍的快乐。期间,发现他有反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