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设计【设计思路】语文教学中存在一种弊端,就是“满堂灌”。一般的语文教师象“广播员”,照本宣科,从头讲到尾,学生听得恹恹欲睡。好一点的语文教师象“相声演员”,口若悬河,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其共同点是,把一篇课文,掰碎了,嚼烂了,喂给学生,而学生却不会自己吃,吸收能力,消化能力都很差。这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根本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实行“启发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启发式不等于提问式、问答式,关键在于要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让逐步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分析、自己解答。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写了什么,而且应该让学生知道是怎么写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本教案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设计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重点,深入浅出,细致分析,整体把握,一定要避免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不得要领。第一部分要详讲,第二部分可略讲。【导语设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一定会由许多趣事,令人回味无穷。你能讲一讲你的童年趣事吗?(指名几个学生回答)下面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看看他是如何写自己的童年趣事的。《朝花夕拾》这个集子的名称就很有艺术性,“朝”本来是指什么,这里指什么?(早晨,童年)“夕”本来指什么,这里指什么?(晚上,成年或老年) 【解题思路】首先,看看这个题目有没有主语? (省略了“我”) 其次,根据题目,可以知道“我”的活动范围在哪里?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再次,想一想,作者会从哪几个方面去写。(找几个学生回答) 从题目的示意中可以看出三点“可能”:第一,可能告诉我们百草园是怎样的一个园子,鲁迅先生小时候在百草园的生活是怎么样的;第二,可能告诉我们三味书屋是怎么样的,鲁迅先生小时候在那里学习情况如何;第三,还可能告诉我们,他是怎么样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我的老师》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是写作者小时候的事情,时代背景有何不同? (一个是解放初,一个是清朝末年) 【朗读设计】 1、范读。(如有录音带就放录音带) 2、指名几个学生分别朗读。(重点段落要让学生反复朗读)。 3、体会上面的猜测对不对,以加深对审题的认识。并思考如下问题:课文分为几部分?你对“百草园”的印像如何? (朗读完后,找几个学生回答。对第二个问题不要求答案一致。) 【讲读设计】一、分析“百草园”部分“百草园”其实是一个很普通的荒凉的园子,似乎连花也没有一株。但是,我们读了以后并不觉得荒凉,而是觉得十分有趣,这是为什么?下面我们来看看鲁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 1、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百草园”? (1~8) 2、从哪些方面写的“百草园”?有什么变化? (按四季变化来写,先写春、夏、秋季,后写冬季) 3、第一自然段写了些什么? 开门见山点题。为什么用“相传”二字? (不肯定,可能是小孩子自己取的名字) 为什么会卖? (因为他家后来破落了,一家人离开了故乡) “那时”、“现在”两个词,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了时代的变化) 那时──,我的乐园;现在──野草。“似乎”与“确凿”连用,不矛盾吗? (真不相信,“我的乐园”怎么只有些野草呀?!所以作者用了“似乎确凿”。越是不相信它有这么大的变化,越是说明“我”对百草园的热爱和怀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