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王家新教学目标:1、 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2、“山”、“海”的象征意义。学情分析:对要进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些,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方法: 读——讲——读——赏——写。“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写”语言运用,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小诗。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刚才呀,我和同学们谈了谈心,知道了同学们有各种各样的梦想,有的是做一个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家;有点是做一个周游世界的旅行家;有的是做一位运筹帷幄的军事家;有的是想当驰骋赛场的运动员;有的是想做位挥毫泼墨的书法家;有的同学的梦想是歌唱家;来,这位同学,你的梦想是什么?(能不能大声告诉我们,告诉世界你的理想呢?)我们都是有理想的人。我们都是生活在大山里的人,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看着这些大山,你们会想到什么呢?同学们的想法和诗人王家新小时候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二、读1、教师配乐范读。思考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读一遍。【解决问题】诗的第一节写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现实中“山”和“海”吗?“山”比喻困难、障碍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妈妈所说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而是指理想和信念。“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为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积极行动。2、学生自由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抽生朗读。(学生评价,重点指出,改过后再读。) 4、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三、内容研讨默读课文,让学生用铅笔打问号,然后提出问题,教师补充。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世界。2、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3、为什么“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中“种子”指什么?为何说是“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这是妈妈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指实在的东西,所以说是飘来的。5、思考一“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
在山的那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