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革命烈士诗二首教案【教学目标】、认识“棺、叛、乾、坤、罕”,会写“囚、躯、棺、叛、逆、颠、罕”。 2、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练、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革命者为捍卫信仰和尊严不惜牺牲的伟大精神。了解诗的写作背景。【教学重点难点】、揣摩两首诗艺术上的不同风格 2、学习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了解他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师:在革命战争年代,许多革命战士在与敌人作斗争时被捕。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下,他们没有低头,他们用手中的笔抒写了自己的革命志趣和美好追求。今天我们就来诵读欣赏两首革命烈士的诗。 2、板书课题、作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初读《囚歌》,体会创作意图、学生互相交流诗题的含义师:“囚”字从字形上看,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囚”的意思是把人关在监狱里。“囚歌”在本文指革命者在敌人监狱里写的诗歌。 2、揭题、解题(1)师:谁能从题目上看出这首诗是叶挺同志在什么环境下写的? 教师介绍时代背景。出示叶挺图片。(2)师:大家是否了解叶挺坐牢的原因和狱中的斗争事迹?请向大家介绍。教师介绍或补充介绍。强调叶挺同志不为高官厚禄所动的高尚品质。补充:叶挺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同时指挥部队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1939年5月,在皖中(安徽中部)主持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部队挺进皖东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1940年10月初,日军进犯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他指挥军直属队顽强苦战,将敌击退。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入狱,在狱中写下有名的“叶挺囚歌”。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中共中央营救,1946年3月4日获释。说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那个战乱不休的年代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师适当地补充介绍一些皖南事变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更能体会叶挺将军英勇的革命壮举。 3、自由读课文(1)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找出不懂的地方,并做上记号。(2)初步解决疑难问题。想一想: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叶挺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精读感悟,深入学习、指名读《囚歌》一至四行。引导学生体会“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2、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再指名连贯说说体会。(“为人进出的门”指革命者所走的道路。“为狗爬走的洞”指出卖革命、充当可耻叛徒的投降之路。) 3、从这四行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革命者的处境怎样? (敌人对其威逼利诱,一面是释放,给与自由的承诺,另一面则是酷刑的折磨。) 4、想一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愤怒对叛徒的厌恶的感情) 教师小结:这四行诗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威逼利诱的卑劣手段和丑恶嘴脸。当时摆在狱中革命者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坚贞不屈,意味着失去自由甚至生命;充当叛徒、出卖革命,将得到“自由”。选择哪一条路呢?作者在五至八行诗里明确地作了回答。 5、轻声读五至八行,思考: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作者态度怎样? (革命者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看穿敌人的卑鄙目的,不怕威逼利诱,革命的气节坚定不移) 7、第四、五行中的两个“自由”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哪个词表达了他对真自由的态度? (作者想得到自由,从“渴望”一词看出作者对自由的迫切希望)
五年级语文革命烈士诗二首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