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化痰止咳平喘药*中药药理学各论(一)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概念凡以排除痰涎,化除脏腑经络间痰结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化痰药。以减轻或制止咳嗽、喘息症状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止咳平喘药。Date中药药理学各论(二)“痰饮”、“痰”与“饮”痰和饮都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不仅是指咳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痰液,临床上可通过其所表现的证候来确定,这种痰称为"无形之痰".饮,即水液停留于人体局部者,因其所停留的部位及症状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痰饮:痰与饮的合称,脏腑病变过程中渗出并积存于体内的病理产物,可阻碍气血运行而成为继发的致病因素。Date中药药理学各论(二)“痰饮”、“痰”与“饮”中医认为,多种原因致肺失宣降,水津不布,凝聚成痰;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凝结成痰;肾阳不足,气化无力,水液不化,内停生痰。痰阻气道,肺失肃降,则症见咯痰、咳喘、卧不平。痰饮为有形之阴邪,故痰饮形成以后,具有湿浊粘滞特性,既可阻滞气机,影响经脉气血运行,又可表现病证缠绵难愈。由于痰饮可停留于人体各部,特别是痰可随气流行,无处不到,因此,临床病证繁杂,随着痰饮停留的部位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病证特点。Date中药药理学各论(三)对“痰”的认识1、狭义之“痰”,专指呼吸道咳嗽咯吐之痰,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等肺部疾患。2、广义之“痰”,则泛指停积于脏腑经络之间的病理性产物,这类广义之痰表现非常复杂。Date中药药理学各论(三)对“痰”的认识广义之痰,泛指停积于脏腑经络之间各种各样的痰证,如痰滞在肺,可见咳、喘、咯痰,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等;痰浊在皮肤经络,可生瘰疬瘿瘤、流注等及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见于皮下肿块、慢性淋巴结炎、单纯性甲状腺肿等;痰蒙胸阳,则胸痛、胸闷、心悸,见于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痰迷心窍,则心神不宁,昏迷、谵妄、精神错乱,见于脑卒中、痴呆、癫痫、精神分裂症等;痰浊上泛于头,可见眩晕、昏冒;痰停于胃,可见恶心呕吐、胃脘痞满;痰气凝结咽喉,出现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等证。Date中药药理学各论(四)药理作用1、治疗呼吸道的“痰”—对呼吸系统的影响:(1)祛痰作用;(2)平喘作用;(3)止咳作用。2、祛广义之“痰”:(1)抗肿瘤、消瘿瘤;(2)豁痰开窍与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3)化痰宣痹与心血管活性;(4)降血脂作用。Date中药药理学各论常用化痰止咳平喘药方化痰药:半夏、天南星、桔梗、贝母等;止咳平喘药:苦杏仁、紫菀、枇杷叶、前胡、:三子养亲汤Date中药药理学各论半夏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ternata(Thunb.)。一、性味功效:味辛、苦,性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Date中药药理学各论半夏二、主要化学成分: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ternata(Thunb.)。半夏块茎含挥发油,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胆碱(coniine)、葡萄糖苷、多种氨基酸、皂苷、辛辣性醇类、左旋麻黄碱等生物碱及少量脂肪,淀粉等。还从半夏中分离出一种结晶性蛋白质-半夏蛋白I等。Date中药药理学各论
医药卫生]中药药理学——止咳化痰平喘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