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简介南京市江宁区境内的牛首山是法融创立了佛教一宗——牛头宗的地方。法融是南朝以后振兴江南佛教的第一位宗师,法融是禅宗牛头派的创始人,牛头宗的系列传说也是围绕法融而展开。法融(593-657)是镇江丹徒一个名门望族韦氏之子,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精通经文,虽然他博才多学,但无心仕途,一心向佛,志在佛门。19岁时(612),看破红尘,隐入茅山,剃度出家,钻研佛学,参访名师。唐贞观十年(636),法融离开茅山来到牛首山幽栖寺北岩下,另筑茅茨禅室。禅室四壁不周,用具简陋,一张草绳结床,一个蒲草坐垫而已。但他仍日夕思索,无缺寸阴,苦苦修行。在此20年中,法融常常讲经说法,与佛窟寺僧人讨研佛经,读七藏经书,同时,他也学医采药给香客看病。留下以慈善慧力感通众生、驯服鸟兽的神奇传闻。据说,法融入定时,常有鸟兽闯入茅庵,法融平时均饲以食物,与鸟兽和睦相处,有的鸟兽生病或受伤,法融总是给予治疗。所以,法融讲经地方常有二虎伺于门,互不畏惧。在法融修行的禅室附近有一石穴叫“神蛇洞”常有巨蛇出没,有时法融在禅室入定,神蛇总是举头扬威于室口,天亮时才悄悄离去。原来山上毒蛇猛兽伤害山民事情时有发生,在法融慈善慧力的感通下,野兽、蟒蛇伤人的事很少出现。唐初武德七年(624),左丞相房玄龄奏请淘汰寺庙僧徒,法融挺身入京,陈思述理,御史韦挺看了他的《表》辞情文并茂,和房玄龄协定后才把这事打消。法融为保护寺庙僧徒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贞观二十一年十一月,法融在岩石上入定,白雪满阶,乎于凝冰中获花二茎,状如芙蓉,烂如金石,七日后忽然消失:“有百鸟翔集”,“衔花而献”等祥瑞景观。佛教中的禅宗第四世祖道信“摇观气象,知牛首山有奇异之人”便躬身寻访,经与法融参谈佛法,很是满意,收为得意门徒,向他传授东土禅宗鼻祖菩提达摩法要。因道信当时已传法给了弘忍(禅宗五祖)于是特地允许法融自立一宗——牛头宗。贞观十年(636),法融到南京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构筑一所茅茨禅室,日夕参究,数年之间,同住的法侣就有一百余人。这时牛头山的佛窟寺藏有佛经、道书、佛经史、俗经史和医方图符等七藏,是刘宋初年刘同空造寺时到处访写藏在寺里的著名经藏。法融得到佛窟寺管理藏经的显法师允许,在那里阅读了八年。摘抄各书的精要,然后回到幽栖寺,闭门从事研究。贞观二十一年(647),法融在幽栖寺开讲《法华经》。永徽三年(652)邑宰请他出至建业讲《大品般若》。江宁县令李修本又请他讲《大集经》。显庆元年(656)司功萧元善再三请他住建初寺,次年(657)即寂于该寺,时年六十四岁。佛教徒们为了纪念牛头宗第一祖师,把幽栖山改为祖堂山,从此祖堂山成为佛教禅宗“牛头宗”的发祥地,是各处僧侣向往之地。清《金陵四十八景》中的“献花清兴”、“牛首烟岚”、“祖堂振锡”就在此处。唐太宗贞观六年(632),牛首山成了佛家“牛头宗”(一名“牛头禅”)的发祥地。佛家称“江表牛头”即指此。牛头宗师在法融以后又延续了五代,史称牛头宗六祖,民间有“五祖传六祖,六祖永不传”之说。2008年牛头宗的传说被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极具历史文化意义。二、基本信息项目类别民间文学项目名称牛头宗传说申报区江宁区涉及民族汉族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牛首山是牛头宗的发源地,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境内,南京市中华门外13公里处。山体多为三迭系黄马青组砂岩,《金陵览古》日:“遥望两峰争高,如牛角然”,因双峰酷似牛之双角,故名牛首山(古名牛头山)。,占地面积约500公顷,以牛首山为主体,北连翠屏、南接祖堂,周围有感应泉、虎跑泉、白龟池、兜率岩、文殊洞、辟支洞、含虚阁、地涌泉、饮马池,及宏觉寺、宏觉寺塔、郑和墓和抗金故垒等人文集山、水、林、城、为一体,湖光山色,风景秀美,景色怡人,是春天游玩和夏天避暑的绝佳去处,故有“春牛首”之称,清乾隆年间“牛首烟岚”列入金陵四十八景中。牛首山山脉,属宁、镇山脉西段三个中的南分支,属沿江低山丘陵的一部分,山体多为三迭系黄马青组砂岩。共有高等植物618种(含种下等级),隶属136科399属,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交通发达,高等级公路穿境而过。分布区域牛头宗传说源远流长,分布极广。分布范围由牛首山、祖堂山、茅山为中心延伸到南京的栖霞寺、鸡鸣寺及镇江的金山寺、寒山寺、杭州、安徽等地。江宁地区的老人大多数能说出牛头宗传说。南京地区的僧侣及善男信女都能说出此传说。历史渊源法融,又称慧融或懒融,润州丹徒人。隋开皇十四年(594)出生在一个韦氏的名门望族。少年时代勤奋好学,已将“翰林文典,探索将尽”。继而钻研佛经,无心仕途,立志佛门。隋大业8年(612),19岁的法融为抵抗家庭为他安排的婚姻隐入茅山,在茅山度过了20年的
牛头宗的故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