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小说”教育实践教案
2004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高慧
教学科目:欧美文学史
教学目标:哥特式小说
介绍哥特式小说的概念及其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和影响。
分析哥特式小说的经典作品,了解其作为一个小说流派的艺术特点。
教学安排 2学时
教学设计哥特式小说是近年来在学术界逐渐升温的一个课题,深入研究刚刚起步,有很多可以探讨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以介绍基础知识为主,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讨论问题。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求面面俱到,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知道何为哥特式小说,并且引发他们进一步阅读、了解的兴趣。
推荐阅读书目:
《黑色经典——英国哥特小说论》,李伟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僧侣——罗曼记》,[英]马修·刘易斯著,刘勃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弗兰肯斯坦》,[英]玛丽·雪莱著,丁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版。
《奥多芙的神秘》(英)安·拉德克利夫著,刘勃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导入:
以讨论形式进入主题:
同学们是否喜欢看恐怖电影呢?如果喜欢看的话一定会发现我们中国以及日本、韩国——也就是亚洲儒文化圈的恐怖电影和欧美的恐怖电影有一些截然不同的传统恐怖因素,尤其是幽灵鬼怪等超自然因素更是各有其谱系,大家可以找出西方恐怖电影中有哪些独有、特有的恐怖元素吗?
总结导入:
非常好,大家找出了很多“西方的”恐怖元素,而我们今天要了解的这个小说流派就和大家通过西方恐怖电影等大众文化所熟悉的阴森黑暗的神秘古堡,以及幽灵鬼怪、血腥预言等恐怖因素密切相关。请大家跟我一起走进哥特式小说充满悬念和恐怖气息的艺术世界。
狭义的“哥特式小说”产生于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其发端是贺拉斯·沃波尔(1717——1797)的《奥特朗托堡》(1764),它叙述在一个中世纪古堡里发生的扣人心弦的故事。这部小说的副标题就是“一个哥特故事”,“哥特式小说”由此得名。
18世纪的英国已经出现了富于浪漫色彩的作品,这些被称为“前浪漫主义
”的文学流派或思潮,在艺术上成为浪漫主义的先声,哥特式小说就是其中一个派别。
文学史上的“哥特”式小说有广狭义之分。狭义哥特小说是指以《奥特朗托堡》为开端的18世纪英国哥特小说,安·拉德克利夫夫人的《奥多芙的是神秘》(1794)和马修·刘易斯的《僧人》(1796)是其中最优秀的两部。哥特式小说致力于表现发生在偏僻古堡的离奇故事对人物感情和性格的影响。它是对写实小说的一种反动,但又是任想象驰骋的一种形式,因此它除了影响浪漫主义诗歌之外,还对勃朗特姐妹及其他19世纪小说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奥斯汀的言情小说则是在与哥特式小说的直接对抗中发展起来的。广义的哥特式小说则指具有哥特元素的小说,它们虽然或多或少受到前者影响,但也超越了前者僵死模式的约束,其范围之广、作品之多一时难以计数,从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肖像》到赖斯的“吸血鬼系列”小说都有人将之列入广义哥特小说的范围。我们认为狭义的哥特小说概念更加科学、严谨,广义哥特小说则范围太大,而失去了作为一个小说流派必须具有的清晰界限。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将广义哥特小说作为哥特小说的影响和发展介绍给大家,但是只将十八世纪中后期产生于英国,并在一个时期大量繁荣的小说类型
“哥特式小说”教育实践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