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瓦》读后感(精选多篇)
《红瓦》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红瓦》读后感
故事首先从主人公林冰所就读的油麻地中学开始,这所中学分为初中(红瓦房)和高中(黑瓦房)。一群孩子从故事中走出:身体壮实如牛、皮肤黑如乌鱼皮的谢百三, 从裤兜里掏出一枚小圆镜,转动着脸照一照为标志性动作的马水清,诚实憨厚的刘汉林不知不觉也就将你带进了那个雄纠纠气昂昂的少年中。
曹文轩以优美的略带伤感的笔调,以一种悲悯与近乎追忆的情怀,为我们展示着主人公林冰的生活,也展示着他们或甜蜜或沮丧或绝望的情感世界。掩卷而思,一个个生动的形象仿佛就在眼前,杨文富被批斗时夏兰香的不弃不离,而杨文富却表现出了猥琐与怯懦,也因此深深伤了夏兰香的心,虽然后来他百般殷勤,却终未能打动夏兰香的芳心。马水清面对着丁玫泼泼辣辣、一心一意的爱,但他最终走进了军营,留给她的或许也就是绵绵无绝期的思念。主人公林冰一个才艺出色的少年对陶卉的爱半遮半掩,工工整整地写成的情书却不敢亲手相赠,最后几经周折又回到了自己的手中。
当我们被一个个起落跌宕、震撼人心的故事牵着走的时候,也不忘停下来欣赏曹文轩用文字精心营造的诗意的境界。难怪李师江先生说曹文轩是小说界的汪国真,曹文轩从水乡少年的视角,用诗样的语言描写着水乡平原的迷人风光,也用细腻的笔触叙述着动人心弦的故事,如水乡小河里的水一样不急而缓,就这样慢慢的淌着。书中所写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故事深深地感动着成长于八九十年代的我,我想也定能感动今天的孩子。也正如他在《追随永恒》所说的同样手写在这本书封底的那段话, 能感动孩子们的东西无非也还是那些东西生死离别、游驻聚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感动他们的,应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与日月同在。
真诚的感谢曹文轩,在我们这个感情已被沙漠化、感动渐成奢侈的年代,他以水乡少年纯净的歌声让我们尘封的心扉,猝不及防中再次被轻轻的叩开,原来感动的感觉也如此美好!
第二篇:《红瓦》读后感
《红瓦》读后感
很喜欢曹文轩先生的文字,其中总是透露这淳朴和真挚。从《草房子》到《山羊不吃天堂草》。当我还小的时候,我不明白真正吸引人的文字到底是什么,我只是知道这个故事我迫切地想要读下去。就像动画片一样吸引着我。直到慢慢长大,我开始接触写作,文字从肤浅、幼稚转换为浮华、无病呻吟,再到自己也厌倦了自己那些不真实的文字,也不想再去琢磨怎样把文章弄得高雅,有深度……才开始懂得文字运用的真正意义所在。
其实我觉得一个人遣词造句的功力很大程度上是和人生阅历有关,和年龄阶段有关。走过的道路越长,看过的风景越多,明白的越多,看透的越多,文字也就越接近自己的内心。
红瓦?黑瓦?曾经谁没有那些想要到达的地方……我也曾羡慕高年级的同学和他们上课的教室,我在想,我什么时候才能坐在那样宽敞的教室中,我的手什么时候才能够着黑板的最顶端。
突然间再也想不起几个陪自己度过小学、初中生活的伙伴了。他们是否向《红瓦》中的人物一样,正各自经历这不同的生活?或悲或喜,或得或失。
好羡慕作者有一个充满故事的年少时代。只能感慨自己能记起的故事越来越少了。
感动是什么?遗憾是什么?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一段荡气回肠的经历?一份始终不渝的爱情?也许真是成长了吧,我的感动再也不需要眼泪
《红瓦》读后感(精选多篇)(精简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