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_锤炼道德品质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第一节道徳的形成及其发展道德的语义学解析:“道”即道路,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的准则、规矩、规范。“德”即“得”,是指人们将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道德的含义: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一)道德的起源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提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从这一观点出发,他把封建道德纲常神圣化、宗教化,认为触犯封建道德就是违反天意。神启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汉章帝时班固所撰的《白虎通义•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原意是指网的总绳,这里指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具有支配、统治的地位和权利;而臣对君,子对父,妻对夫则只有侍奉和听从的义务董仲舒《基义》“君臣父子夫妻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摩西十诫”在西方伦理史上被称为“黄金定律”中世纪基督教认为,道德的原因就是上帝的存在,上帝不仅能鼓舞人行善,而且能给人以知识和智慧,使人得到真理和美德。《旧约》中的摩西十诫,便是上帝对摩西的启示并通过摩西向教民们宣讲的教规和戒律。我是你的上帝,不可信仰别的神;不可亵渎上帝之名;谨守圣安息日;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伪证陷害他人;不可贪恋别人的配偶;不可贪恋别人的财物。天赋论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即人先天就有道德意识。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有四种“善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孟子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具有普遍道德价值的东西来自人的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道德就是这种善良意志所发出的绝对命令。情感欲望论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本能欲望和天然情感之中。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人是有感觉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趋乐避苦,就是自利、自爱,也就是追求个人的利益和幸福,这是一切道德的根源。爱尔维修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