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张永华“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3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开场白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这次骨干教师的培训活动,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很好的学台,同时也感谢梁青老师给了我这样的一个机会,与各位老师交流我对新课程的一点粗浅的理解和感悟,讲述我和我们芝罘区的几位老师在九月底参加省优质课的一些思考以及我在我们芝罘区各个学校听课的一些感受和体会。坦率地讲,我的水平和层次还是比较低,能力也有限,说得不一定对。况且,我个人认为对于每一节课,每一个人的理解都可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就像我们常说的,“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同样的道理,我们每一节课的好多的东西也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希望我的这个发言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够引发大家的一些思考,哪怕是一点点思考,能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带来些许的帮助,那么我会感到非常的荣幸,非常的欣慰。
引言(点屏)
学习和思考,发现和创造应成为教师职业生存方式的重要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经典名言:“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南京师大杨启亮教授:“如果说体验良心可以称之为教师道德成长的一种高境界的话,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高境界可以概括为体验智慧”。体验智慧,意在追寻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主体价值。(点屏)
我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是:工作(研究)着,快乐着;奉献着,收获着;学习着,美丽着;创新着,卓越着。
我们的日常工作——备课、上课,反复、单调,若不会从中进行研究,那么我们的工作就是一个磨道式的工作(驴拉磨一样的),毫无快乐而言,所以我们的工作因研究而快乐。除了研究,我们的工作还需要奉献和学习,奉献就是体验良心,体味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而学习意味着体验智慧,有了智慧,有了内涵的升华,会使我们更加的美丽。什么是智慧,在我看来,智慧就是基于经验的思考,孔子有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要学思结合,享受思考的快乐,攀登智慧的巅峰,有了智慧也便懂得了创造,自己也就变得更加得卓越。希望我们每一名教师都能成为一名卓越的教师。(点屏)
从01到10新课程已经走过十年,我们使用的新教材也经历了五年,可以说,这十年,尤其是最近的五年,是教育教学思想革新的五年。“以人为本”、“生命发展”、“自主合作探究”、“关注个体差异”、“目标引领内容”,这一切已经融入了老师们的血液;老师们也开始尝试站到学生的身后去,让自己成为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和促进者;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学习过程也变得多彩纷呈,富有创造性了。具体说来,有这样几个新的变化:
(点屏)
变化之一,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出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行为正在逐步形成,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师生之间共同学等交流的民主关系逐步形成,学生更爱学习了。
变化之二,全体教师课改意识进一步得到加强,边学习,边工作,边研究,边实践,对课改精神能够全面了解,付诸实施,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观念相应发生了很大变化。
变化之三,对教材的进一步了解,认识程度有了较深刻的变化,还记得刚开始使用这个教材的时候,很多教师都抱怨教材中存在的问题,而现在是教师都非常乐于使用我们的教材,因为我们的教材给我们教师更多的展示个性、展现教育智慧的空间。(点屏)
变化之四,对课程改革的关注和交流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我们教师有机会在一起时,常常会谈到教材,谈到课改,谈到困惑,说明我们时刻在利用一些可能的机会来交流,关注着课改。
变化之五,学生变化了,他们的变化得益于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深刻变化,学生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变化之六,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在课堂中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变化之七,课堂教学目标变了。在教学中,都能注意到三维目标,而且能做到“教学目标”的协同发展。
变化之八,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从听课来看,不同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开发、挖掘程度不一样,但有个共同点,都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
变化更多是积极的,但改革的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这里我列举几个(点屏)
问题一:是否真正理解新课程、理解新课程的理念?
在听课中我发现,部分教师还没有真正理解新课程,他们虽然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可他们实施课程的过程却是被动的、盲目的,对于课程理念缺乏学习。比如,有的教师认为将教师的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动手实验就是探究,如果不能分组做实验就不是进行探究。有的老师认为学生讨论就是

张永华“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006108867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3-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