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这本是一个平常的年份,但当年的满、蒙人估计不会这么看,他们肯定会记住这个年份,因为是年二月,蒙古科尔沁部13岁的贵族千金博尔济吉特氏,在哥哥吴克善以及护卫部队的伴送下到达后金新都辽阳,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34岁的皇太极为侧福晋。满蒙联姻是满人的一项既定国策,11年前,博尔济吉特氏的亲姑姑哲哲已嫁与皇太极为正房大福晋,九年后的天聪八年(1634),她的姐姐海兰珠也嫁给了皇太极,尽管姑侄三人同侍一夫。这种情况即使在古代也很少见,但毕竟也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如果仅此而言,满蒙人恐怕就不一定记住这个日子。可是,此女实在非同凡响,由于她的人嫁,后金的政治生态、清初的历史局面,都因此而“别有洞天”。博尔济吉特氏,这个称谓太长,为方便起见,我们此后就用“孝庄”来指代吧。婚后,孝庄先后给皇太极生下数个女儿。但男孩只有一个(即日后的顺治)。皇太极称帝时,孝庄被封为永福宫庄妃,地位并不显赫,后宫统摄一切的是她的姑姑,而受皇太极专宠的则是她的姐姐宸妃。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孝庄的聪明才智逐渐显露,她成了皇太极政治上的得力助手。 1642年3月,清军俘获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皇太极大喜。洪承畴是明朝很有影响的封疆大吏,收服他对于收揽汉族知识分子之心、瓦解明朝统治意义非常重大。皇太极下令把洪承畴押解到盛京,派早已降清的原明朝高官范文程等人前去轮流劝说,孰料洪承畴“延颈承刀。始终不屈”。眼见洪承畴软硬不吃,皇太极食不甘味。十分着急,但自己和满朝大臣又束手无策,毫无办法。看到这种状况,孝庄毛遂自荐,向皇太极提出,由她亲自前去劝说。孝庄扮成一位汉族侍女,身藏一壶人参汁,来到关押洪承畴的地方。刚开始,孝庄绝口不谈政治,也不提劝降之事,而是温言婉语,“以壶承其唇”,一口一口给洪承畴喂下人参汁。此时的洪承畴,由昔日人则华堂高坐的朝中重臣,出则指挥数十万人马的三军统帅成了阶下之囚,其心情的复杂彷徨可想而知。在绝望与困苦中,他需要与人倾诉,需要与人交谈,也很想有人能够对他加以关心。孝庄清楚懂得这一点,她在洪承畴毫无防备的状态下,讲人生、讲家庭,谈理想、谈抱负……一点一点瓦解对方的心理防线。洪承畴原以为这就是一位出身贫苦、饱受磨难的汉人女子,因战乱或其他原因为求生存而成为侍女,在同病相怜的心理下,他毫无顾忌也毫无设防。几天后,孝庄完全取得了洪承畴的信任。眼见时机成熟,孝庄向洪承畴说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以及皇太极求贤若渴的心情。她对洪承畴说,明朝政治黑暗腐败,经济濒于崩溃边缘,老百姓早已不堪重负,灭亡是迟早的事情,大丈夫在世,识时务者为俊杰,洪大人满腹经纶,怎么能就此结束自己的宝贵生命呢! 耳听孝庄的温言婉语,联想到家中的娇妻爱子,洪承畴禁不住涕泪交涌。孝庄继续柔声劝导说:“人求死太容易了,可求生就难了。大人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就这么死了实在是太可惜了。退一步讲,大人纵然不为自己想,也应该为妻儿家人着想、为社稷苍生着想。以大人的威望才干,若能保全性命,就能为国家和百姓做很多事情。明朝无道,你即便能够回去,也肯定不会有好的结果。清主仁慈宽宏,你如归顺,不但不会为难你,而且必然重用。这样无论是对你和家人,还是对国家百姓都是幸事。”就这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打垮了洪承畴的心理防线,成功说服洪承畴降清。此后,洪承畴在清军入关、平定中原、建立全国统一政权中均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件事,充分展示出孝庄是一位富于权谋智计的女人,绝非等闲之辈,她的才能、识见不在男人之下,这让皇太极不得不对她刮目相看。从此,孝庄经常留意参与清廷的政治活动,她的政治素质与才能更得到了迅速提高,意志品质也得到更好的磨练,很快就脱颖而出,每当政治事变或重大事件发生时,她过人的德才胆识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于是,她逐渐成为皇太极的得力辅助。孝庄自13岁嫁与皇太极,与之共度18个春秋。在这18年中,她从妃到皇后,与丈夫一道经历风云变幻的政治、军事斗争,领略了许多过去从未领略过的艰辛与喜悦、痛苦和幸福,也不断提升与增强了自己的智慧才能。逐渐地,她由一个少不更事漂亮美丽的蒙古姑娘成长为成熟老练的政治高手。丈夫归天时,她已经善于高屋建瓴,正确判断和把握局势并能巧妙应对;已经具备了一般女性甚至一般男性难以具备的过人政治智慧。立顺治安内部权且以退为进 1643年,清军大战松锦告捷后,国势蒸蒸日上,气象陡涨,皇太极踌躇满志,擘画下一步战略,意欲一鼓作气,打入关内,取明而代之。孰料天不假年,8月9日突发脑溢血,暴死于清宁宫。由于皇太极生前没有对皇位继承留下遗嘱,随着他的丧仪进行,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也在暗中悄悄展开。努尔哈赤曾规定,后金继承人必须由满洲贵族共议,从八大议政贝勒中推选。八大贝勒“同心谋国”,其中以军功昭著的儿子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及侄儿阿敏轮月执政,朝贺时兄弟四人并排南面坐,这是一种原始军事
孝庄太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