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的降B大调第一交响曲《春天》是他于1840-1841年创作的极富盛名的乐曲之一。这首交响曲由门德尔松指挥进行首演。创作这首交响曲时,舒曼刚与克拉拉结婚不久,因而全曲主调欢快活泼,富有生气。本曲被称为《春之交响曲》据说是舒曼由贝托嘉的《春之诗》获得灵感。乐曲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行板,活泼的快板,降B大调。作为全曲的引子,第一章以圆号和小号的演奏奏出了春天已然到来的强烈冲击感,这有如打招呼般的音调向听众传达了春意袭来的意境。紧接着,乐章的演奏趋向舒缓,小提琴等弦乐器的演奏将初春刚到时的激烈缓缓引入春天的幽静,然而这幽静的段落马上又被欢快的吹奏乐所替代,这一段的演奏欢快活泼极具跳跃性,给人犹如置身于万物复苏的初春时节的充满力量与希望的图卷中。在充满活力的演奏中,管弦乐器的合奏相得益彰,给听众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初春画卷。第一乐章给我的第一印就是明快活泼,曲调中透出春天那股催生万物的力量。这种力量将人引入作曲者悉心营造的春日图景中,也为后面的乐章做了铺垫。第二乐章:甚缓板,降E大调,3/8拍子这章乐曲整体给人平静的感觉,就像那春天的夜,寂静却有着万物复苏悄然来临的生命力。幽静却又不乏激情的音乐,暗含了春夜的恬静与悸动并存的特点。延绵的音符,也象征着舒曼含蓄深厚的爱情。作为浪漫派作曲家的代表,舒曼独特的创作手法在本章中大放异彩。浪漫派作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充分开掘音乐的力度表现功能,十分注意力度的种种细微变化。“突弱”(fp或sfp)的效果是其中之一。将这种“突弱”效果大量应用于抒情乐章,用以表现“心的抽搐”,;则是舒曼的首创。舒曼将其作为一种主要创作手段,通过节奏上切分延留的层层递进,把他对克拉拉的挚爱抒发得欲断愈连,如胶似漆。这种面对犹如春天般美丽动人的自己的爱人时内心的喜悦与兴奋被舒曼十分巧妙的用乐曲表达了出来。乐曲中部提琴的层层迭进的演奏给人一种春夜中仍有激情在看似安静的环境下孕育而生的感觉。这一段不仅表现了创作者信手拈来的高超技巧,也对演奏者的水平做出了一次考验。中部略为激烈的演奏结束后,曲调重归于幽静,与开头相呼应,也将听众的思绪引入下一章。第三乐章:甚活泼的快板在上一章给人带来的短暂宁静之后,第三乐章又重新将听众的心带回那饱含生机与活力的春日,就像在一夜的沉寂之后,万物又重新散发出春天特有的生命气息。短暂的温存之后,舒曼再次将一个富有活力的情景呈现到听众脑海中。这一章是海顿小步舞曲乐章和贝多芬谐谑曲的某些东西的奇妙结合。第三乐章,名为诙谐曲,但诙谐的情趣并不多,毋宁说更令人想起弗洛列斯坦那种披坚执锐的进取精神,其中闪烁着贝多芬式的意志。鼓点,号声,弦乐器出色的将活泼欢快的调子演奏出来。前半部分号与鼓的有强烈韵律感的演奏很好的将季节由寒冬到暖春的喜悦以音乐的形式呈现在听众耳边。前部和中部的曲调有一种略微激昂奋进的感觉,特别是接近结束时的调子,给人以一种春雷袭来,以雷霆万钧的急促而略微深厚的旋律唤醒尚未觉醒的万物的气势。然舒曼终不能将这种意志坚持到底,在乐章的结束落下一个很有些伤感的尾巴,可见舒曼毕竟还是舒曼,在欢乐中也忘不掉发一缕春愁。这一缕春愁颇耐人寻味,是担心失去春天吗?且让我们存下个疑问,听了最后的第四乐章再说。第四乐章:活跃而优美的快板第四乐章一开始的引子让人一开始就为之一振,有一种与前几个乐章相异的雄浑感。但随之而来的曲调却
舒曼的降B大调第一交响曲简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