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天水经济区
编辑
关天经济区即关中——天水经济区。
关中-天水经济区(Guanzhong -- Tianshui Economic Zone)简称“关天经济区”,2009年经原地区及甘肃省天水地区,共六市一区。经济区以大西安(含咸阳)为中心城市,宝鸡为副中心城市,天水、铜川、渭南、商洛、杨凌等为次核心城市。依托陇海铁路(欧亚大陆桥)和连霍高速公路,形成中国西部发达的城市群和产业集聚带与关中城市群相呼应。该区域为中华文明发源地,十三朝古都西安、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宝鸡、羲皇故里天水等文明发祥地。[1](概述示意图来源[2])
目录
1发展基础
现状
优势
机遇
2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
战略定位
发展目标
3空间布局
空间结构
空间战略
城镇体系
4创新区域
体系创新
技术创新
环境创新
人才开发
5产业发展
航空航天
装备制造
文化产业
旅游产业
服务业
农业产业
社会服务
6基础设施
交通
能源
水利
信息
市政
7生态环境
生态建设
环境保护
资源节约
8社会事业
教育
卫生
文化体育
就业社保
9政策保障
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政策措施
1发展基础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经济区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2]
现状
(一)经济稳步增长。2000年至2007年,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007年达到376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2007年达到189亿元,占西北地区
关中—天水经济区区位与范围图[2]
%。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发展实力显著增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2000美元,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
(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00年至2007年,共完成全社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11亿元,%,相继建成一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区域综合交通设施日趋完善,电力、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三)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工业增势强劲,产业结构调整加快,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271亿元,%。商贸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不断壮大,所占比重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逐年改善,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不断进步,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比2000年翻了一番。[1]
优势
战略区位重要。经济区处于中国内陆中心,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支点,多条铁路、公路、航线、管线在此交汇,是全国交通、信息大通道的重要枢纽和西部地区连通东中部地区的重要门户
关中—天水经济区重点产业布局图[2]
。[2]
科教实力雄厚。拥有80多所高等院校、10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科研院所、100多万科技人才,%,显著高于全,
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
工业基础良好。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21个、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5个和大学科技园区3个,是国家国防军工基地、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重要装备制造业聚集地。
文化积淀深厚。该区域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著名的丝绸之路源头和羲皇故里,也是13个王朝古都所在地,拥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
城镇带初步形成。西安特大城市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区域内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2007年底,经济区城镇化率达到43%以上,西陇海沿线城镇带已具雏形。
机遇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机遇。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经济区的软硬环境已经得到极大改善,产业投资的集聚效应逐步凸显,为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家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必将为经济区跨越式发展带来更多新的机遇。
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机遇。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随着中国工业化
© 2013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关中天水经济区
、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扩大内需成为保持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经济区人口密集、市场广阔、需求旺盛、潜力巨大,有利于吸引海内外投资等各类要素在此集聚和重组。[2]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机遇。东部沿海地区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的需求极为迫切,产业转移动力日趋增强。经济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加快构建创新
关中——天水经济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