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新华文摘》2006年第12期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6年第9期
历史地理学视野下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
吴宏岐
(暨南大学历史系,广东广州 510632)
一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借鉴历史地理学理论方法的必要性
近20多年来,区域史研究已经逐渐成为中国历史学科各主要分支学科研究中的一个新取向,受其影响,中国社会史研究也基本实现了研究范式转型,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都有明显的发展。擅长学术史回顾与理论检讨的常建华在1997年撰文回顾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的社会史研究时曾指出,还历史以血肉的社会生活研究、揭示社会精神面貌的社会文化研究、置社会史于地理空间的区域社会研究是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的三大特征, 常建华:《中国社会史研究十年》,《历史研究》1997年第1期。其最近类似的表述是:“改革开放的80年代,中国史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社会史研究异军突起,注重日常生活,挖掘社会生活的文化意义,立足地域考察历史,构成新社会史的特征。”参见常建华:《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在中国的实践》,载常建华:《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6-152页。
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包括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在内的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的主要特征。
然而,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出现的“碎化”现象,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担忧。所谓“碎化”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其一研究主题的“碎化”,即就是赵世瑜所说的“已经有人讥笑社会史只研究一些无关大局、琐细不堪的东西,甚至有猎奇猎艳的倾向”,或者如行龙所说的“由于社会史的定义五花八门,社会史研究的对象更是包罗繁芜,许多研究仅满足于题目的新鲜而忽视对社会史理论的体会与领悟,以致陷于具体问题的琐碎考证和欣赏性描述”; 赵世瑜:《社会史的概念》,载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上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31页;行龙:《中国社会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载行龙主编:《近代山西社会研究——走向田野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9页。
其二是研究区域的“碎化”,即将区域史研究完全等同于地方史或地方志研究,淡化了整体史研究这一区域社会史研究应该坚持的主旨。
区域化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如何才能避免“碎化”现象,从而回归整体史研究的正途?关键的一环,还是要在研究视角与理论方法上下功夫。这是一个老调重弹的问题,学者间也有不同的理解,但人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必须在具体的研究中加强整体史观念、问题意识和理论方法创新。关于社会史的学科属性亦即其与中国史的关系,学术界尚存在分歧,但区域研究本身就是以综合研究为特色的,而社会史研究也有交叉科学的性质,这就决定了区域化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必然要借鉴社会科学其它相关学科的成果、视角和理论方法来实现自我建设和理论创新。社会史研究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如何借鉴社会学、历史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目前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相应的理论探讨或实践示范,笔者这里想着重强调的是借鉴历史地理学理论方法的必要性。
“区域”(region)一词本身就是一个地理学概念,强调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正是地理学区别于历史学的关键所在。传统的中国历史地理学,长期以来一直是以沿革地理学为其主流的,处于历史学附庸的地位。由于学科间交流不充分,迄今仍有
历史地理学视野下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中国历史社会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