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小组:陈紫娴、何苑怡、黎国安、黎洁净岭南文化的文化底蕴岭南历史,源远流长;岭南大地、文史芬芳。岭南与中原相比,它没有五千年文化深厚积淀,也缺乏北方人的粗犷豪爽,但它得江南水乡之温柔,吸五岭逶迤之灵气,又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同样的也哺育了悠久的文化传统。岭南文化具有吸纳外来文化兼容并存的传统,海外文化因侨乡假道前来,使岭南文化接受了海洋文化的滋润,成为中西文化交汇的结果,更具前瞻性、开拓性与创新活力,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岭南文化早已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岭南文化地区多年来一直作为中外通商大港,外来的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等首先从岭南地区登陆和传播,为岭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由此可见,岭南文化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兼收并蓄,融汇升华,构成了独树一帜、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体系,成为了中华地域文化中的一株奇葩。岭南文化的历史价值岭南文化先后经历三次“文化北伐”,而自康梁变法到孙文天下为公开始奠定了岭南文化的价值。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岭南文化中有关经济、政治、社会方面的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对我国近代化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岭南文化的特质1、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例如:广东音乐大胆采用了外来乐器,与其音域宽广丰厚,旋律优美嘹亮而逗人喜爱;饮誉世界的粤菜的风味,不但吸取了国内八大菜系的技艺,也吸取了西菜烹饪之精要。2、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一方面,表现在对固有文化传统精华的吸收,另一方面则是大胆革除传统之弊端。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冯如、詹天佑等,这些灿烂的群星,代表了岭南文化的思想,他们的言行与业绩,亦可见出岭南文化的特异风格。3、实利重商的文化倾向。潮州商人的足迹,“上沂津门,下通台厦”,远至新加坡、暹罗一带,与珠江三角洲的商人遥相呼应,形成了当时商业系统著名的“广东帮”。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本地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铸造了岭南文化讲求实利实惠,偏重商业的倾向。岭南文化的总体特征兼收并蓄。岭南文化对各种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先秦时,岭南的土著文化尚未定型,对外来先进文化没有力量进行抗拒、排斥。从秦汉开始,两千多年来,岭南一直对外进行着经济、文化交流、融合,即使在明清两朝实行“海禁”期间,也依然照常维持对外交往。一个开放式的社会,为文化上的兼收并蓄提供了有利条件。勇于开拓。岭南文化具有开拓精神。岭南的外来移民几乎超过本地居民,而作为移民在新的地方谋生,必须具备进取精神,才能站稳脚跟、获得发展。大胆革新。岭南文化很显著的优点是提倡改革、重视创新,思想束缚较少;同时长期与海外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很容易接触新事物,吸收新思潮。讲求实用。岭南文化很注意讲求实用。在岭南社会,看中利益,注意实效,成为普遍的观点,这有助于岭南社会的繁荣。岭南文化与我国其他地域文化相比,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和束缚比较少,受海外文化影响则比较多。它是一种兼容的文化,并不独尊儒术,也不只信一家。在商业和商人的地位问题上,岭南总是与正统文化相背离。在正统意识形态看来,“无商不奸”,与正统道德相冲突,因而必然抑商,压制商人。商人在士农工商这一等级序列中地位最低,这在儒家文化中是天经地义的。而岭南社会工商活动非常普及,商人对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渗透力很强,有极大的势力和稳固的根基。独特迷人的西关文化说到岭南文化,人们总会联想到独特迷人的西关,而西关文化在岭南文化中处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西关文化是在西关独特的地理环境里,反映该地域的特有的风土人情、建筑物、历史遗产,经历日月积累的沉淀而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和风格的文化。包括了有传统特色的商业和文化,有南方建筑特色的骑楼街、西关大屋以及历史文化街区;粤曲粤韵,西关美食,民间工艺等需要传承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关文化是岭南文化的缩影。然而“西关文化”其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和人文文化上。1、建筑文化:建筑布局的开放性和多元兼容性,即岭南风味。西关大屋、竹筒屋、骑楼茶楼、西式建筑、庙宇宗祠等多种类型的传统建筑,其中陈氏书院是岭南文化上升期的岭南建筑代表作。传统的城市格局和传统建筑为保护和弘扬岭南文化提供了重要载体。
荔湾西关文化研究成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