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一课教学反思马淑《桂花雨》是琦君所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别具一格,令人回味。文章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是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又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面对这样的文章,每一段都非常优美,很难取舍。在第一次对文本进行解读之后,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 一、享受摇花乐,体悟母亲的思乡情怀借助朗读,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画面,从画面中点出这是思乡之雨、回忆之雨。这样的处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牵出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有留恋,让作者魂牵梦萦。但是,把这种对教材的解读实施在课堂教学中,我却发现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对文本进行细读后,过于拘泥于文本,觉得文本中的很多枝枝叶叶都值得学生去体悟,都想跟学生交流、享受,想把教师自已对文本的解读来触动学生。学生在下面听着、看着老师激情的投入讲解,学生的情感体验远没有老师那么强烈,甚至说是很少的。我认真地检讨(自己上课、听别人的课后),发现我们这些老师的教学思路其实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学生的学路是不够清晰,个别学生还有点模糊不清,他们很吃力地跟着老师在文本中跳来跳去,而面对文本、潜心阅读、达不到真正的自我感悟。二、谈话营造阅读期待,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在这方面的教学,要抓住一个“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这个问题摆在了眼前:如何使教师的解读与学生的认识走在一起?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强加于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发现、去感悟,于是要对教学的顺序进行调整: 1、从课题入手,营造阅读期待:什么是桂花雨?然后定格文章第5自然段,分享桂花雨的美丽,体会那份摇花的快乐。 2、品读“浸”字,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3、对比母
《桂花雨教学反思》word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