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导读要求具体内容了解1)软件质量及其相关概念的定义2)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三个层次3)传统软件工程中质量管理的弱点4)同行评审5)软件质量保证管理文档理解1)从四个方面来改进软件质量2)CMM改进软件质量的方法3)软件组织内部的“七化原则”和“五报一例制度”关注1)CMML2的“软件质量保证SQA”过程2)《软件质量保证计划》,就是供方提供的软件产品,满足用户明确和隐含需求能力特性的总和。所谓软件产品,就是供方交付给用户一套计算机程序、数据以及相关的文档。所谓供方,就是向用户提供产品的组织。供方有时又称承包方。通过上述定义,知道了软件质量是什么,以及意味着什么。在此之前,可能不知道这么多概念,只知道好的软件的特点是功能强、性能优、易使用、易维护、可移植、可重用。(1)事先的预防措施:制订软件过程开发规范和软件产品质量标准,对软件开发和管理人员进行这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定向培训;(2)事中的跟踪监控措施:按照CMM或ISO9000的过程管理思想,对软件过程和软件产品的质量控制提供可视性管理;(3)事后的纠错措施:对软件工作产品和软件产品加强评审和检测。评审是在宏观上框住您,在微观上挑剔您,找出不符合项。检测是为了发现Bug,改正错误。软件质量保证措施,应以提前预防和实时跟踪为主,以事后测试和纠错为辅。《软件工程》中,由于没有完全吸收CMM和ISO9000的质量管理思想,因而对软件质量的定义是较模糊的,如表14-2所示。按照这些定义,对软件阶段产品和软件最终产品的测试、评审和评价,也是较模糊的。因为它主要不是根据《用户需求报告》中,对“功能、性能、接口”的具体要求,记录并跟踪“不符合项”是否为零,而是考虑“正确性、健壮性、完整性、可用性、可理解性、可移植性、灵活性”等抽象指标,往往使测试人员和评审人员感到有点无所事从。序号质量因素质量因素的定义1正确性系统满足规格说明书和用户目标的程度。2健壮性在意外环境或错误操作下,系统做出适当响应的程度。3完整性对未经授权的人使用系统的企图,系统能够控制的程度。4可用性系统完成预定的功能时,令人满意的程度。5可理解性系统的理解和使用的容易程度。6可维修性诊断和改正发现的错误所需的工作量大小。7灵活性修改或改进系统,需要的工作量多少。8可测试性系统容易测试的程度。9可移植性移植到另一种平台中运行所需资源的多少。10可再用性软件系统的可复用程度。11互运行性与其他系统集成,所需的工作量多少。(1)力图从编程语言上实现突破。已经从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面向过程的语言、面向数据的语言,发展到面向对象、面向构架的语言。(2)力图从CASE工具上实现突破。这些工具有:OracleDesigner,PowerDesigner,ERwin,Rose,SanFrancisco,北大青鸟系统。(3)力图从软件过程管上实现突破。如CMM,ISO9000,微软企业文化,IBM企业文化。(4)力图从测试与纠错上实现突破。先后出现了各种测试方法、工具和纠错手段。:它的18个关键过程域,每一个都跟质量管理有关,质量管理体现在每一个KPA的验证之中。当前,针对软件质量进行保证的问题,最有效的办法还是下面五个方法的汇集:(1)面向CMM2的KPA“软件质量保证”(SQA:SoftwareQualityAssurance)方法。(2)面向CMM3的KPA“同行评审”(PR:PeerReviews)方法。(3)面向CMM4的KPA“软件质量管理”(SQM:SoftwareQualityManagement)方法。(4)面向CMM5的KPA“缺陷预防”(DP:DefectPrevention)方法。(5)软件质量保证的其他措施。“软件质量保证SQA”过程(1)首先,通过监控软件的开发过程,来保证产品的质量;(2)其次,保证生产出的软件产品及软件开发过程,符合相应的标准与规程;(3)最后,保证软件产品、软件过程中存在的不符合项问题得到处理,必要时将问题反映给高级管理者。结合这三项内容,CMM2的软件质量保证手段主要有三项:“审计、评审和处理不符合项”。审计是检查做没做,做了多少,以及按什么标准和规范做的。评审是检查干得好不好,是否还存在不符合项。处理不符合项是跟踪纠错过程,直至改正为止。“同行评审”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所以外行不能参与评审。同行评审是指同行进行软件产品验证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及
CMM软件质量管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