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生活在农村,每每读到文章中有关“豆子”的文字,总感到亲切。我觉得农作物中“豆子”似乎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其外形饱满硕大,长相既有泥土气的朴质,又富有返璞归真般的诗意。而且豆子拥有“根瘤菌”,无需施肥,成本不大,劳动量适中,似乎很适合文人雅士闲时摆弄出一点情趣。故归隐之士大多爱在乡野间种几畦豆,来表明自己归隐和躬耕的决心。故陶渊明有诗云“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三字经》中有“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的句子,其中“菽”便是豆子的雅号,这又为“豆子”在传统农作物中正了名分。因而,“豆子”因其独特的乡土气质,似乎成了乡村的代名词。鲁迅是早期乡土文学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他的《故乡》便是现代文学中最早的乡土小说,其中就不乏描写“豆子”的情节。综观鲁迅写农村乡镇生活的小说,其中有很多作品都有与“豆子”有关的情节。鲁迅先生的“豆子情结”,实际上就是他的“乡土情结”,对农村、农民命运的思考和关注,成了他作品的主旋律之一。下面我尝试将中学课本中鲁迅先生的小说中“豆子”情节撷取出来,探寻先生的朴素的“豆子情结”。一、“豆子”见证了“我”与闰土的交往,是我们纯朴友谊的象征,也是农民朴实敦厚形象的写照。《故乡》中写“我”二十年后重回故乡搬家,童年的好友闰土来访,有这么一段描写:……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子桌旁,递过纸包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到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文中闰土欲言又止,“一点干青豆”确乎“礼”太薄了些,可对于家境十分窘迫的闰土来说,这“一点干青豆”许是留了来年要做种的,不到过年、不待上亲是绝不会拿出的,这“礼”委实又是“重”的,是闰土发自内心地对昔时好友的真诚,也是对作为“老爷”的我的尊敬。多么纯真的友谊,多么朴实的情感,多么敦厚而又卑微的“闰土”。这“一点干青豆”是今天商品社会中的极品厚礼诸如“中华烟”“五粮液”之类所无法比拟的,却在小说中闪烁着闰土人性的“真诚”之光。二、“豆子”散发着清新的乡野气息,诠释着平桥村淳朴好客的民风以及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象征着农村小朋友的淳朴、无私和憨厚。小说中写景有两处写“豆子”: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汽中扑面的吹来。……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江南水乡农村风光的清新便也在“豆子”的香气中弥漫,字里行间莫不渗透着对农村风光的热爱,而且“豆子”香气的诱惑也为后文的情节埋下伏笔。归航途中重点写“偷豆”。桂生说“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偷豆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似乎不偷也不行。阿发一句“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来回摸了一遍才作出判断:“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多么地公正、无私,其憨厚淳朴之态跃然纸上。摘豆、剥豆、煮豆、吃豆,商讨对策,以及后面“六一公公”送豆,所有这一切都流淌着朴素的感情,以至“我”至今还在怀念“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其实“我”所挂念的“罗汉豆”,寄托的是“我”对平桥村的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他们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和谐关系便成为我永远的向往。三、“豆子”抬高了孔乙己的身份,帮助他在短衣帮面前找回一点尊严;“豆子”彰显了他在孩子面前的善良和迂腐的性格。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一出场便引来众人的取笑,如何应对?小说中有了如此生动的一笔:他不回答
【课外阅读】鲁迅小说中的“豆子情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