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部分地区农民收入结构新变化的考察报告(1) 1997年之后农民收入增幅开始下降农民收入开始进入缓慢增长阶段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变得非常困难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已经成为摆在党和政府面前艰巨任务 一、农民收入结构和增长源泉变化我国农业一种典型资源约束型。农业耕地面积按20亿亩计算,人均只有约亩。这就决定了农业生产终将受到“耕地资源”瓶颈制约,进而以农业生产为主家庭经营性收入,注定无法成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源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粮食产量在80年代初期出现快速增长,但体制因素能量迅速释放之后,粮食产量随之出现徘徊局面,至8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某些重要产粮区,谷物生产效率已经接近当地耕地光热水土条件下生产潜力;在我国苏南一些地区复种指数曾达200%精耕细作,也达到无以复加地步。理论上说在粮食单产无法提高情况下,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通过扩大规模来实现。但由于人口规模庞大我国农户耕地规模,却呈现不增反降趋势因此在单产增长潜力有限农户耕地规模,又无法扩大情况下靠经营土地,不再能够维持收入增加农民要想增加收入除了在农业之外寻求增加收入途径。别无选择,而在农业之外寻求增加收入途径,其实就意味着寻求非农就业机会,对于农民来说非农就业机会无非包括两类: 一类当地非农工作机会; 另一类为外地非农就业机会,乡镇企业为农民提供本地非农就业机会。主要阵地乡镇企业在增加农民收入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1985~1992年我国乡镇企业总产值净增长倍,其中工业产值净增长倍,而同期全国相应产业产值增长仅分别为倍与倍因。此这一期间乡镇企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全均发展速度,尽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这一期间,呈现扩大趋势由倍扩大为倍。但乡村居民中乡镇企业职工收入增长幅度与城市居民基本持平这从农村居民纯收入中生产性收入增长中看得也很清楚同期农民农业生产性收入8年中仅增长倍年均增长1%稍强而非农收入增长甚快为农业性生产收入增长5倍事实。 正如此有研究表明(zhao1997),农民首先选择在本地非农就业。在无法在本地实现非农就业情况下才选择外地非农就业机会,而且选择到外地从事非农就业农业劳动力大多以“离土不离乡”方式进行。因此在80年代中后期农业收入增加变得困难之后,非农就业工资性收入就成了农民收入。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贡献率也越来越大截至到XX年农业收入不仅不能使农民收入增加而且对农民收入增加贡献率呈现负值; 农民收入增加几乎完全要依赖工资性收入增加从构成上来看家庭经营收入和劳动报酬收入仍然农民收入主要构成部分二者相加在农民收入中比重199
考察部分地区农民收入结构新变化的考察报告(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