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按照河西耕地盐碱地和荒漠地的功能区划分、特点,确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和方案,规范盐碱地治理的行为,保证有序的开发治理,控制盐碱地的增加,保障生态环境的健康。在查清我市现有盐碱地中、低产田形成主要原因,分布状况的前提下,在总结其它地区治理盐碱地的典型实例和分析试验示范中所取得的大量数据资料基础上,针对我市盐碱地分区的自然特点,因地制宜分别先用以排水措施为主的综合治理方案。统一规划,连片治理,防治结合,以防为主,全面安排,分期实施,讲求经济实效。二、规划原则本根据《关于开展河西地区内陆河流域盐碱地治理规划编制工作的紧急通知》的要求进行编制,规划现状年为2006年,近期水平年为2010年,远期水平年是2015年。以实现我市农业生产任务目标,按2006—2010和2010—2015年两个阶段分期实施,前四年力求切实可行,后五年也要量力而行,并遵循以下原则:1、规划中的主要指标必须符合专业规划并加以以充实和完善。2、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确定各项指标时把需要同可能有机结合起来考虑。3、尊重科学,从实际出发,不急于求成,要强调工程质量,重工程实效。4、择优投入,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按国家和市、群众投入各半的比例分摊。5、规划效益计算按静态分析,。6、同灌溉渠系和田间工程配套等专业规划紧密结合。第二节 治理标准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结合我市现状,对这次规划分了初治和高治两个标准如下表。现将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初治应同高治紧密结合,并为高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经济条件富裕的乡镇,最好一次高治到位;在经济条件困难的乡镇,先进行初治,然后再进行高治。初治、高治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尽量减少由初治到高治的重复工程投资。二、产量标准。经调查以我省主要农作物小麦为准,产量水平:中产>350㎏/亩;高产>450㎏/亩盐碱地治理标准表标准 等级 初步治理 高标准治理工程要求 田间灌排工程尚未配套齐全,仅有一定的除涝、改盐增产作用。 田间灌排工程已配套齐全,具有显著的除涝、改盐增产作用。改盐标准 不能控制地下水们位在临界深度以下,尚有返盐缺苗现象30~50% 可以控制地下水位在临界深度以下, 达到当地中产水平(按分区提出) 达到当地高产水平(按分区提出)三、盐化指标。在1m厚土层内全盐含量:~%;~%;%以上。四、改良碱化型盐渍地的标准,可参照代换性钠初治≤15%,高治≤10%或在土壤中镁钙比值初治<3,高治第三节 治理措施首先要正确处理好水利工程措施与综合措施的关系,国内外的经验证明,治理盐碱地必须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但是水利工程措施是先导,是基础,因为“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没有水字当头,即使搞好了其它措施也收效甚微,且难以巩固。兴建排水系统是综合治理措施中的关键措施,也是综合治理盐碱地的前提。如果水的问题解决了,其它措施跟不上,单产不高,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要采取经济可行的有效的水利措施,综合治理,保证治理效果,充分体现水利措施的作用,因此,本次规划采取的治理措施是以水利工程措施为基础,主要目的在于利用排
对盐碱地的改良措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