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0例临床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小儿常见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现将我院XX年1~12月收治的IM30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13岁。其中1~3岁7例,3~6岁18例,6~9岁4例,>9岁1例;发病季节:1~3个月4例,4~6个月7例,7~9个月15例,10~12个月4例;农村例,城镇25例。临床表现30例均有发热,体温38℃~℃,其中39℃~40℃20例,>40℃4例。咳嗽7例,眼睑水肿14例,咽痛15例,扁桃腺肿大、有灰白色渗出物21例,肝大24例,脾肿大22例,浅表淋巴结肿大25例。实验室检查29例WBC总数均>10×109/L,最高达×109/L,分类均为淋巴细胞增高,并检出异型淋巴细胞占~,最早1例于起病第2天即检出异型淋巴细胞;1例来诊时已是发病第7天,多次复查WBC总数均正常,分类淋巴细胞为主,检出异型淋巴细胞。3例血小板计数降低,治疗后复查均正常,ALT增高18例,治疗后复查均正常;心肌酶谱升高15例,其中5例合并心电图正常,治疗后14例复查正常;11例行胸片检查,其中支气管炎8例,支气管肺炎1例,肺门炎症1例,间质性改变1例;本组29例行FQ—PCREBV-DNA检查,24例阳性,检验值×102~×107Copies/ml。治疗及转归本组29例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血WBC总数及淋巴细胞增高,异型淋巴细胞>10%很快确诊,用赛若金100万u/d肌注,连用5天,临床症状很快减轻,热渐退,肝脾回缩。1例发热、皮疹,肝脾肿大、扁桃腺渗出,血WBC总数正常,分类淋巴细胞增高,检出异型淋巴细胞,外院抗生素治疗5天无效。入院后确诊IM,用赛若金治疗3天后热退,临床症状消失。本组全部病例均用赛若金治疗,全部治愈出院,平均热退天数天,平均住院天数天。讨论IM主要由EB病毒感染引起,EB病毒属疱疹病毒科y亚科,是其中唯一能引起人感染的淋巴滤泡病毒,其感染在小儿非常普遍,EBV具有嗜淋巴细胞特性,感染后主要侵犯血液系统和淋巴免疫系统。IM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扁桃腺炎及渗出物、血WBC总数及淋巴细胞均增高,血象改变具有诊断意义的是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结合临床即可做出诊断。其他病毒性感染也可出现异型淋巴细胞,但其百分比远低于10%[1]。从本组病例中可看出,可有血WBC总数正常的IM,临床应引起注意,对于此类病例可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并结合病毒学依据做出诊断。PCR法可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0例临床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