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80年代以后的散文
一、概述
(一)“哀悼散文”
(1)悼念领袖人物
(2)悼念在文革中受冤屈死亡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
(1)篇幅多,持续时间长
(2)特定时代的真实记录,表达真情实感的媒介
(3)文化和史料价值充分
(二)反思散文
,或提供个人经历的回忆,或传递对事件的切身感受。如:杨绛《干校六记》
3、代表作品:《随想录》巴金晚年之作
共150篇,合42万字。作者以时间为序将其编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由香港三联书店和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这是作家叩问、探索、总结历史之旅与心路历程的实录,具有鲜明的自审意识和无技巧的境界。
(三)总体特征
:真实、真诚
以叙写日常生活场景或作者个人的故事为主,以表现主体丰富的心灵世界为主,以审美性为主。
(四)报告文学
1.(84年以前)
注重塑造人物形象,主旋律意识鲜明。
2.(85年以后)
走向开放,各种类型报告文学涌现:事件式、系列式、卡片式、问题式。
(五)90年代散文概述
作者群体庞大;专门刊物增多;大众传媒钟情
2.“学者散文”
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张中行、季羡林、余秋雨等。
具有较为丰富的学术修养和人生阅历,将学者的理性思考与生存的个人感受融合,显示了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和参与现实文化建设的情怀。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
(1)余秋雨的散文在与历史精魂的对话中,给当代人文知识分子还原出一个深厚宽广的历史文化背景,接续中国文人的血脉。
(2)、在“文化苦旅”中整和文明的碎片,重构现代人文知识分子的人格。
(3)、将自然山水置于人文山水的层面上,从中探寻中国文人艰辛跋涉的脚印,挖掘积淀千年的文化内涵。
3、抒情散文
真实表露作者自我情感体验,
文化内涵丰富,艺术独特性强。
代表作家:史铁生、贾平凹、
汪曾祺、张炜等。
《我与地坛》——物我交融——生存感悟——精神家园
生命叩问容量丰富内涵饱满
4、女性散文
80年代以后的散文】(精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