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城镇化之弊与新型城镇化之路摘要: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主要标志。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主要战略之一。本文分析了传统城镇化及弊端、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下载论文网/3/ 关键词: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中图分类号: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6-000014-02 新型城镇化是在城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概念,是相对传统城镇化而言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确立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对我国客观基础条件的清醒认识和把握。一、传统城镇化及弊端在工业化初期阶段,我国实行的是传统城镇化道路。农村向城市的发展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工业向城市的集聚是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商业向城市的发展是市场规律的客观使然。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模式,带来了产业升级缓慢、资源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增多等诸多风险,还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停滞。传统城镇化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有如下弊端: 、以土地为本的理念,忽略了人的?P键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策导向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了GDP更快增长,为了吸引更多外商资金,一些地方政府大搞超前的城市建设。超前的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出让土地的收益来实现收支平衡。大量的城市有一半到三分之二的城市建设资金都是来自于土地出让收入,而政府过分依赖卖地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房价,阻碍了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这样,传统城镇化就容易沦落为以经济为本、以土地为本的经营,而忽略了人的关键作用。 ,借外力推进城镇化进程良好的新型城镇化是以农村转移人口的城镇化、市民化为主导,是一种主动的城镇化。在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中,强调政府单一主体的主导作用,政府主导模式有时难以避免自己的先天不足。城镇化中城郊农民群体,往往由于城市建设用地等,其土地与住宅地被征用,而导致其不得不城镇化的现象,这是一种被动的城镇化。也就是说,城镇化不能靠被征地、被拆迁来表现政府的政绩,仅是政府通过政策导向与行政行为的外力推进的城镇化,难以建立政府、市场、社会与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和协调推进的联动机制。 ,质量与速度不相协调传统城镇化的基本特点是速度快、质量低。以速度取胜的城镇化表现为产业的空心化,经济的泡沫化。一些地方简单推行退二进三,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实体经济因其周期长、创新难、污染大、税收贡献少而大大失去了兴趣,缺少实体经济对第三产业的支撑,大力发展没有根基的服务业,其也成为了空中楼阁。这直接导致了产业难以优化升级,不能形成优势产业链条,也和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协调并进、节约集约的发展理念是相悖的。 ,农民工被边缘化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之一。现阶段城镇化的结果是农民工进城,却漂在城市中,被城镇化直接导致被边缘化。农民工进城后在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医疗卫生条件建设、安全环保设置等实体性公共物品方面,以及公共服务(基于公共物品之上的各类无形服务,如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利用、对教育资源的享用等)和社会保障(体现在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等方
传统城镇化之弊新型城镇化之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