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几点思考
张琳
· 2012-11-21 11:16:35 来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5期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始终是当今中国学术界和理论界关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为了进一步推进其发展和研究,需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需要有问题意识与话语系统的转换;二是要有学术研究和理论视野的拓展;三是需要有研究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四是要对各种误读和曲解进行澄清与消弭;五是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与提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意识世界视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始终是当今中国学术界和理论界关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们本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反思精神,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性和基础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理分析和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许多层面有了重要进展。与此同时,问题的存在也是明显的:一是联系中国的现实不够,没有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和较好解答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二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化程度的加深,绝大多数研究仍囿于中国向度和视阈,很少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放在全球化语境和世界视野中展开。究其原因,在于理论研究者面向中国问题的自觉的问题意识的缺乏;在于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的视野和方法的局限,而这也正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困难和关键所在。为此,需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和突破。
一、问题意识与话语系统的转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也是在不断解决和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推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历史证明,解决中国问题是引进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深层内在动力。从总体上看,20世纪的中国问题主要分为革命问题和建设问题这两个基本方面。相应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也可以大体分为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1]当从革命时期转到建设时期,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问题就需要经历一系列的转换,这当中,首先是问题意识与话语系统的转换。
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关键就在于摆脱了以革命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话语系统的束缚,从实践上抓住了现代化建设这一中心任务,初步确立了以建设为中心观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系统,形成了自主而开放的、具有中国气派与现代性的理论,具体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与逐步完善。在当代中国,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解决中国问题,不是简单地重复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基本原则,也不是对已有的理论观点进行逻辑演绎,更不是拿马克思主义已有的结论来规范现实,而是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中国道路,不断总结和提升中国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理论。只有在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自觉依托于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宏大背景,科学对待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在直面和不断解决中国问题的进程中,创造性地整合现代化、市场经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一切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的资源,进行综合创新,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才能持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与问题意识转化相应的,是学术研究任务的转换。在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依然是时代的根本主题与历史的发展大势。因而,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更加需要理论工作者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理论自觉,既要在理论上总结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规律,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又要在实践问题上反思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回答和说明中国如何实现和怎样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而
“历史已经证明,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问题绝不是单纯的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变革问题,而是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问题。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把这一思想付诸实践,推动了中国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使中国一步一步地走上了现代化道路。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基础,也是中国思想界探讨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社会发展的思想起点”。[2]基于此,我们一方面要联系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历史过程及面临的挑战,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要联系中国现代化追求的艰难历程,尤其联系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现代化建设实际,研究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作用。
二、学术研究和理论视野的拓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进入一个全球语境。因此,我们对中国问题的思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必须要有新的视野。所谓新的视野,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置于世界范围内,在开放的系统中揭示其发展的规律性。过去,我们常常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看作是一个单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输入过程,只是在中国系统中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样一种单向度或单线条的研究阻隔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理化建设
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几点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