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通讯写作
第一节 通讯写作的特点
一、通讯的含义
通讯是一种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深入而又生动形象地报道新近发生或出现的典型人物、事件、问题或各种有意义的客观事实的新闻体裁。有人称它为“展开了的消息”。或“充分表现新闻事实的延展性报道。”
2017/7/12
1
采写4
通讯总的要求是:事实的典型性、思想性和写作文采达到高度的统一。
“通讯”名称的由来。
据考证,“通讯”一词是由“通信”演变过来的。
最早的新闻,传递手段主要靠电报和信函两种方式。
用电报传递的稿件叫“电讯”,即现在的“消息”。而采用信函的方式传递的稿件,被叫做“通信”。即现在的“通讯”。
2017/7/12
2
采写4
世界上最早的通讯名作
1848年,恩格斯撰写的《六月革命》、《从巴黎到伯尔尼》等著名通讯。
中国最早的通讯作品
身居北京的特约撰稿人、名记者黄远生专门为上海《申报》撰写的《北京通讯》专栏稿件。
2017/7/12
3
采写4
二、通讯的特点
(一)同题消息和通讯的比较
消息:
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王闽京王杰昌王国柱
一位山东籍的汉族干部,两次告别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和妻子儿女,来到世界屋脊支援西藏建设。十年中,他为这片土地的发展与兴旺而呕心沥血勤奋工作,十年中他同这里的藏族同胞结下了生死相依的鱼水深情,他就是山东省援藏干部孔繁森。
2017/7/12
4
采写4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带领工作组在新疆考察途中,不幸因车祸遇难,殉职在阿里地委书记的岗位上,时年五十岁。孔繁森不幸遇难的消息传出后,人们满怀痛惜之情悼念这位党的好干部。
孔繁森是山东聊城人,1979年国家需要选派一批年富力强的干部赴西藏工作,当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响应号召,主动申请赴藏,在海拔4700多米,坐落在喜马拉雅山脉上的岗巴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历时三年,圆满完成了援藏任务。
2017/7/12
5
采写4
1988年,孔繁森在母亲年近九旬瘫痪在床,妻子刚动过手术,三个孩子都在上学不能自立的情况下,瞒着老人说服妻子儿女再次进藏,担任拉萨市副市长。
1993年,孔繁森第二次援藏期满,组织上又决定让他到环境更为艰苦的阿里地区担任地委书记,他又愉快的接受了组织的安排,直到以身殉职。
1994年9月国务院授予他全国民族团结先进模范的光荣称号。
2017/7/12
6
采写4
孔繁森遇难后,记者追寻他生前工作生活的足迹,先后到岗巴、拉萨、阿里等地实地采访。草原上、泉水边,记者随时随地都可以听到藏族农牧民对他亲切而自然的呼唤。
群众甲(同期声) :孔书记在这个地方蹲点的时候,白天和群众一起到田间地头干活,晚上就帮助给群众看病。她说这个领导确确实实是个好干部,要说如果世上有菩萨的话,他就是活菩萨。
……
(1995年4月6日山东、西藏电视台新闻联播
播出时间3分59秒)
2017/7/12
7
采写4
通讯:
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何平朱幼棣陈雁陈维伟魏武王世亮
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
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绝不会忘记,20世纪90年代,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西藏高原。
两次进藏,历时十载。在党的召唤面前,在人生的选择中,他的精神境界一次次得到升华。
2017/7/12
8
采写4
1993年4月4日,孔繁森告别拉萨赴阿里上任。
越野车载着他,向西急驶而去,车窗外,油画般的高原景色一幕幕掠过:清澈的拉萨河,奔腾的雅鲁藏布江,高耸的雪山,明镜般的湖水……孔繁森热爱西藏的山山水水,但此时却顾不上欣赏这高原美景,伸向远方的莽莽苍苍的路,多么像人生之路。回顾过去的路,思谋未来的路,他的心早已飞向了阿里。
孔繁森先后两次进藏,这时已在高原工作了6年。
他现在应该东进返乡。然而,他却接受了一项更艰巨的任务,驱车向西,奔赴自然条件更恶劣的地区,挑起阿里地委书记的重担。……
[新华社1995年4月6日通稿(原文11500字)]
2017/7/12
9
采写4
(二)通讯与消息的区别与联系:
共同点:新闻性、现实性和时效性。
不同点:
总的说来,通讯有几个明显不同于消息的特征:
一是能够报道某一新闻事实的全貌或过程。
二是它重视对细节和情节的展开。
三是它在文字上能够广泛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2017/7/12
10
采写4
通讯写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