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关于针对制度变革的解释.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HRPlanningSystemIntegrationandUpgradingResearchofASuzhouInstitution制度变革、意识形态与社会稳定*岳永(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安710069)内容摘要:本文讨论了在社会秩序演进过程中制度与意识形态、制度刚性变迁与意识形态弹性演进、制度变革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文章首先重新界定了制度和意识形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社会秩序及其演进的一般方式。同时通过对缓解社会动荡的三种方式(1)制度变革幅度减小(2)变革路径改变(3)变革频率加快不成立的层进分析,揭示了制度刚性变迁与意识形态弹性演进的冲突最终会引起制度的权威性与有效性二者不可兼得的矛盾。最终得出制度设计是无益的,只有自发形成的制度才是最有效的结论。关键词:制度设计刚性变迁意识形态弹性演进社会秩序一、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区分诺斯认为:(1)制度是由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共同组成;(2)正式规则就是那些“一夜之间可以被政治组织所改变”的规则;(3)非正式规则就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惯例、习俗、传统等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4)意识形态就是个人对社会游戏规则的态度,它构建了我们理解周围世界的主观框架,并受主观模型、信念、可靠的理论及神话传统共同影响①。但是我们发现,较之正式规则而言,非正式规则和意识形态之间存在更多的内在一致性。既然诺斯认为惯例、习俗、传统组成了非正式规则,那么我们再深入研究:惯例、习俗和传统这些非正式规则如何形成?实际上任何惯例、习俗与传统都是人们的意识形态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意识形态的沉淀形式,是人们意识形态在当时社会中的客观反映。并且非正式规则和意识形态之间有着:(1)共同的来源——由全体民众提供,非个别人突发奇想的产物;(2)共同的基本特性——长期的相对稳定性,非外力所能轻易改变。因此林毅夫将非正式规则和意识形态归为一类。②。本文也采取了这一分类方法。但是林毅夫和诺斯相同的一点是都将制度划分为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两类。这可能是受了institution一词的影响,在英语中institution一词具有很广泛的涵义,包括、制度、风俗、习惯、观念等范畴,涵概了几乎整个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意识形态。这种泛义的概念十分不便于我们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同时我们看到,首先,正式规则是由某些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或其他社会组织及其决策管理者提供,多数人是没有决策权的;而意识形态(含非正式规则,下同)则由全体民众所提供,每个人的个体意识形态都包含在其中。其次,正式规则的变化具有随意性,可以“一夜之间”被改变;而意识形态是全体民众思想、思维长期选择与适应的结果,路径依赖的存在和试错成本的过高使其在短期内不可能被随意改变。即使企图改变者拥有强大的政治感召力、武装力量和经济力量,其努力往往也只能是徒劳的。十年文革的初衷在于从根本上扫除资产阶级文化和封建文化,一统当时的意识形态,而终归失败。就是一个很现实的例证。因此,为了使制度一词的含义明确化,同时避免institution一词的直译偏差和译义泛化,本文提出,制度一词仅指正式规则;意识形态一词不仅包括原来的意识形态,还包括非正式规则。下文也将在此概念上展开。二、社会秩序的形成及其演进意识形态具有长期的相对稳定性。并不意味着意识形态永远一成不变。从现代生态学的角度而言,任何生物每时每刻都在根据自己周围其它生

关于针对制度变革的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593951664
  • 文件大小67 KB
  • 时间2019-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