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育红小学井娟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38——39页《认识图形》。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简单几何体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体现了从“空间到平面”的设计思路。这为以后高年级继续学面图形的特征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对于体上有面已有初步的印象,并且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在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学生在不经意间或多或少地已经了解和认识了这些平面图形,因此认识这些图形的名称已不成问题。在本次教学活动中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这些图形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同时在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感受数学给生活带来的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操作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同时感受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描、摸、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比较能力、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和学好数学的欲望,体会到平面图形在生活中的存在。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感知其特点,正确辨认这几种图形。
【教学难点】
通过各种活动,知道“面由体来”。
【教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各种立体图形、白纸。
学具:各种小型的立体图形、白纸若干张、彩笔。
【教法与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认识图形”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身实践、经历的过程,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教学流程】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进入课题
提出问题共同探究
教师引导合作交流
课堂总结交流巩固
拓展延伸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老师昨天去寻找春天,不但看到了田野的自然美景,同时还遇到了几位图形朋友,老师今天把它们也带来了课堂。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师:边出示图形边说,它们就是咱们上学期认识的图形朋友。
师: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能)请看它叫什么?让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师:好!看来大家和它们很熟悉啦!那么,今天我们来继续认识这些图形。
(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长方体: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长方体摸一摸长方体的每个面,你有什么感觉?(生:平平的)谁能说出这个面是什么形状?(师指面生回答)(板书:长方形)你能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