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课程考核说明第一部分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一、考核对象本课程考核对象为电大开放教育试点行政管理本科专业选修本门课程的学生。二、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包括4次网上平时作业、网上学时作业占学期总成绩的60%。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40%。三、命题依据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区域经济学》文字主教材和本考核说明。文字主教材是由丁四保编著的《区域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版。四、试题类型及其结构1、终结性考核(期未考试)题型:(1)单项选择题:在列出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这部分内容包括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运行规律的了解和掌握程度。(2)多项选择题:在给出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这部分内容包括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运行规律的了解和掌握程度。(3)判断题:要求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记忆与理解中容易出错和易引起似是而非的问题做出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准确判断。2、考核形式。形成性考核形式为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形式为开卷网上随机考试形式。五、答题时限期末考试的答题时限为90分钟。第二部分考核复习题《区域经济学》复习题1一、单选题1、萧条区是指曾经是发达区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陷入经济危机之中的区域,其通病是:()。CA、经济结构落后B、经济结构臃肿、紊乱C、经济结构陈旧D、经济结构单一2、()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AA、城市B、卫星城镇C、乡村D、经济开发区3、“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说明()在人口迁移中的作用更加明显。DA、政治因素B、文化因素C、地理因素D、经济因素4、把整个产业划分为消费资料产业、资本资料产业、其他产业是()的产业分类法。DA、马克思B、克拉克C、库兹涅茨D、霍夫曼5、()是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部分。BA、目标驱动机制B、利益驱动机制C、宏观调控机制D、市场调控机制6、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为人们所忽视的经济空间秩序,研究稀有资源的地理分布的科学”。这是()的观点。BA、杜贝B、诺斯C、程必定D、陈栋生7、将整个产业划分为广义的农业、工业、服务业,这是()的产业分类法。DA、马克思B、霍夫曼C、库兹涅茨D、克拉克8、经济结构臃肿、紊乱是()区域的通病。CA、经济落后区域B、萧条区域C、过度繁荣区域D、潜在萧条区域9、不同层次的城市功能不同,但所有的城市都有一些共有的功能,下面()不是城市的共有功能。BA、集聚功能B、分配C、创新功能D、协调功能10、工业化进程可按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划分,一般来说,其比值在23%以上时,为()。DA、工业化第一阶段B、工业化第二阶段C、工业化第三阶段D、工业化第四阶段11、地域生产综合体可分为大经济区综合体,中等范围地域综合体,小范围地域综合体。这是按()标志分类。CA、生产的侧重面B、专业化方向C、地域范围D、主要形成因素12、()以制度因素来标志和命名区域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即传统经济阶段,工业化初期段,全面工业化阶段,后工业化阶段。BA、胡佛——费雪B、蒋青海C、罗斯托D、李斯特二、多选题1、经济腹地,即经济中心影响和辐射所及的地域范围,具有三个重要的经济特征,即:()。ABEA、经济运动的多元性B、经济运动的相关性C、经济运动的单一性D、经济运动的无关性E、经济运动的层次性2、造成区域企业竞争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有:()。ABCEA、企业规模不经济B、生产布局不合理C、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管理落后D、区域政策稳定E、第三产业的发展落后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的需要3、经济区域划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一般要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ABDEA、自然条件B、经济条件C、技术条件D、社会条件E、行政区划4、国土资源评价应遵循的原则有:()。ABDEA、分析的客观性B、善于比较C、对资源的优势要从静态考虑D、对资源的优势要从动态中考虑E、重视区域内外资源的相互作用5、中科院“高技术开发区研究”课题组对世界各国的高技术开发区作了归纳分类,认为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主要形式有:()。ABDEA、孵化器B、科学园C、生产力促进中心D、高技术地带E、科学域三、判断题1、区域规划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企业是第二主体。×2、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3、区位地租是仅仅由于土地的位置差异而出现的超额利润。√4、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5、一般来说,对外经济联系较多的区域,其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6、一个区域是否形成了主导产业,一个简要地衡量指标就是产业专门化率或区位商。√7、自然因素只对农业和矿业布局有影响,对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布局没有影响。×8、城市是由于社会分工
区域经济学网上随机考试期末复习指导意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