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制度与中央政府“相”之由来丞相起源于封建时代的“相”,“相”是诸侯朝聘宴享时辅导行礼之官。封建时代国家间的来往,礼节是关系两国邦交的大事,因此“相”在当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必以熟悉礼仪、擅长辞令之人担任。相因职掌重要,有时难免与闻国家的政事,于是渐由相礼之官,变为掌理国政的官员。此种变迁大致始于春秋时代。例如管仲、晏婴,孔子曾代理鲁相。唯当时相的政治地位还不高。到战国时代,贵族没落,国君以近臣抵制公卿,相的地位才逐渐提高,终成一国的最高行政长官。产生的动因辅助国君处理政务和治理国事的需要皇权抵抗贵族擅权的需要“丞相”官名的出现顾炎武云:“三代之时,言相者皆非官名。”春秋时代,相才开始为司之专称,《左传》襄公三十五年载:“崔立景公而相之,庆封为左相”。丞相与宰相“宰相”作为正式官名,在历史上除辽代设北、南宰相府,下设左右宰相外,历代都不以“宰相”为正式官名。它只是泛指“百官之长”,是指参与政府最高决策和主管全国行政的一个政治集团,并非仅仅指某一个人。故“宰相”实为一种政治角色,是对履行上述职能的官员的总称。而丞相乃是一官名。演变过程1秦汉的三公制秦与西汉前期,为独相制;汉成帝时,一丞相、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并为宰相,于是秦汉与西汉前期的丞相独相制为三公并相的多相制所取代。2隋唐的三省制3明清的内阁制演变规律章太炎指出,我国历代宰相制的演变轨迹不外君主近幸由走使隶之臣转为执政之官,继由宰相引居间曹,呈循环演变之势,故历代宰相制度的变迁,乃是由于“人主之狎(XIA,亲近而态度不庄重)近幸,而憎尊望者之逼己也。”皇权与相权――内外朝之争影响皇权与相权关系的要素1政体原因:丞相由皇帝任命,丞相向皇帝负责。君权是绝对的,相权是派生的(derivative),因此相权每随君权的大小而消长,换言之,君权才是决定相权的最后力量。传统宰相权力的衰落,宋代是一大关键。宋代的宰相不仅失去军事与财政大权,而且也失去了用人与司法的权力。2社会结构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世族大盛,门阀政治发达,南方宰相多出自世家高门,故宰相权力大增。科举制兴起之后对相权与君权关系的影响P1133权力结构的原因:内外朝之争P115相权内容“秉社祭之重,总百僚之任”,“典天下之诛讨赐夺,吏劳职繁”。参与决策;颁行政令;参加朝议;统领百官;献议奏请;谏诤君主
宰相制度与中央政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