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迪派网友lgy序言这是一篇容易引起争论的、带感情色彩的、预言性的文章,是对当前流行看法的反叛,笔者提出以下观点:1、小幅面(小于135画幅)数码相机将达到大画幅胶片相机的成像水平;2、数码单镜头反光相机将走向没落;3、“消费类数码相机”的称呼是定义含糊的、可笑的,应称为“单镜头电子取景数码相机(DSLE)"。我做了一个试验,在铺天盖地数码单反呼声渐高的环境中,凡是要出手购买数码单反的朋友甚至器材一大堆的老发烧友,我用本文的观点去影响他,无一不使数码单反落败。证明笔者非痴人说梦。这篇文章是抛砖引玉,请注意抛的是“砖”,因此无论是立论还是求证请勿求全。摄影术在20世纪迅速发展,它不仅成了人们记录社会变化,自然变迁的工具,由于通过照相机镜头记录的影象,对实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工和删节,使之更凝重或简单、更朦胧或清晰、更诨浊或透彻、可压缩或拉伸…,这样又派生成一门艺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和普及。今天,一个没有摄影术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摄影术的发展得益一个重要的工具——照相机的发展,从技术上来说,单镜头反光相机使照相机技术发展到了颠峰,如今“单镜头反光”技术又进入了数码世界,但是,人类发展史证明,没有一个技术是永远辉煌的技术,本文试图用笔者仅有的知识,说明目前如日中天、捧者如云的单镜头反光数码相机(DSLR),在数码时代将会走向没落,取代它的将是“单镜头电子取景数码相机(DSLE)"。同时也试图说明,在“像素”、“动态范围”、“时滞”等问题解决以后,人们会用小尺寸数码照相机得到目前用大画幅胶片照相机才能得到的作品。走向辉煌的单镜头反光相机1589年,意大利科学家贝特斯塔夫发现了小孔成像原理,三个世纪后的1816年,格拉斯发现了通过化学感光原理的摄影术,此后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术和冲洗照片的方法,从此,摄影术开始走向实用,造成了一个天作之合的神话——大自然和人物竟能摄魂录魄般的被记录在一个胶片、一张纸上,人间美景和事物从此被记载、被传播、被认知。照相机出现后,由于需要对被摄物的方位、大小进行精确记录,因此制造了取景器。随后人们又发明了光学取景器,由于调焦的需要,光学取景器和成像镜头应同步联动,这样就出现了双镜头反光相机和旁轴取景相机。照相机,摄影术和光学技术在不断发展,可换镜头相机的出现在摄影史上是具有里程碑的事件,但从此人们也有了更多的“麻烦”,他们要让取景器和各种镜头能够联动。对旁轴取景相机而言,取景器和不同镜头的联动是非常困难的技术。1931年到1936年,德国爱哈推出了俯视取景的单镜反光120和135相机,使取景和成像镜头合二为一。1948年,东德蔡斯公司推出了一种新型相机,它采用了一系列光学器件,使从一只镜头进来的光线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到达取景器和感光材料,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了摄影师的梦想,取景和结像终于最大程度的相似,他们把这种相机叫平视取景单镜头反光相机(SLR)。由于有了这些优点,单镜头反光相机以横扫千军的气势傲立于众相机之颠。到了上世纪80年代,美能达MINOLTA7000出现后,照相机自动化的基本问题均已解决。从此,普通人群可以用专业的手段观测和拍摄照片。在技能方面,每一个能掌握器材的摄影师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能不能获得优秀的作品取决于你的综合修养,对文学、艺术、音乐、环境、军事…甚至科学进步的认知。 1978年后,中国摄影家协会举行了多种摄影大奖赛,有很多届的金奖都被普通的旅游者、行政官员、作家这些非专业摄影师用俗称“傻瓜”的相机拍摄获得。这见证了器材的进步,使人类前所未有的获得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不足和技能不足的方法。单镜头反光相机的快速发展鼓励了人们的使用,反过来又促进了它的发展,经过了多年的竞争,佳能、尼康、美能达等走在135单反相机前沿的企业推出了庞大的镜头群,采用了当今最先进的工艺和科技制造这些镜头。由于有了优秀的、庞大的、尤其是昂贵的镜头,在心理上和物质上都难于承受损失这些镜头的压力下,单镜头反光相机有了巨大的后盾和支持,同时也促进其再发展,使用户不断深入使用这些设备,并沉沦在这些设备中。数码科技横扫千军就在传统摄影术深深沉溺于自己君临天下的风范和横扫千军的气势中的时候,遥远的天边响起了惊雷,数字摄影术在科学进步这个母亲的襁褓中诞生,这个婴儿步履蹒跚的走向腥风血雨的中土大地。在胶片技术的使用者和消费者纷纷向数码技术不断发起质疑和攻击的时候,胶片生产的巨头柯达和富士早已全身心的投入了新的数码感光材料研制,终于,在1976年柯达推出全球第一台数码相机。很多人漠视数码科技的力量,是他们忽略了电子和计算机技术至今遵守一个理论,即摩尔定律。,半导体器件的核心技术—集成电路的密度每两年翻一番而价格下降一倍。D才达100多万象素;而到2004年市售产品
数码相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