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纯(生卒年不详)北宋诗僧。元丰初(1080年前后)为“山水甲天下”之桂林诗僧。绝句(二首)夜色中旬后,虚堂坐几更。临溪猿不叫,当槛月初生。※※※后夜客来稀,幽斋独掩扉。月中无事立,草际一萤飞。【赏析】惠洪《冷斋夜话》载:“景纯居豫章乾明寺,终日闭门,不置侍者,一室淡然。闻邻寺斋钟,即造焉,坐同众食堂前,饭罢径去。诸刹皆敬爱之。或阴雨,则诸刹为送食,住二十年如一日。”可见景纯是一位精于禅修、矢志不渝的高僧。本诗即是诗人内心生活的真实写照。第一首小诗描写诗僧坐禅时的清静灵境。时过中旬之后,夜色深沉,在这深幽的夜色中,连溪边的灵猿都将息了,只有一位老僧久久地静坐观心,直至那一轮下弦月冉冉地升起。一句“当槛月初生”,将象征禅心的明月初升时的生机表现得栩栩如生,也衬托出诗人的禅心如那初生的明月般光洁纯净、大放光华。第二首诗描写山寺夜半客去,僧人独掩幽斋。在这清静孤寂的月明之夜,诗人沐浴在清亮如水的月华中,心中没有一丝挂碍,他久久地站着,出神地专注于草际飞起的一点萤光。那闪闪烁烁的幽光,与诗人心中的灵性之光水乳交融,烘托出一种清静无染的超然自适的美妙禅境。好一个“月中无事立,草际一萤飞”,与山谷的“小立近幽香”同为意趣盎然的造情景语。★元照(生卒年不详)北宋诗僧,字湛然,号安忍子。浙江余杭人。1081年前后住灵芝寺,赐谥大智律师。白云庵道人倦逢迎,结庵在岩穴。静爱山头云,空蒙如积雪。随风亦卷舒,触石更明灭。却忆古人诗,只可自怡悦。【赏析】这是一首格调清新、意趣高致的白描诗。全诗着力描写白云,自然而然地将斋庵的虚灵烘托而出。首句写白云庵结庵的因缘与白云庵的所在。一句“道人倦逢迎”,将一个看破红尘、清心寡欲的道者之心全然道破。颔联与颈联极力描摹白云的静美、空蒙、舒卷与明灭,表现自然的神妙与造化,道出白云的灵性与变幻。尾联直抒胸臆,借用梁代陶弘景的“山中何所有?岭上有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一诗中的“只可自怡悦”句,表现诗人怡悦自得的心境。至此,则诗中着力描写白云之美的用意已历历彰明。表现云庵的诗句在禅诗中可谓俯首皆可拾。下面试举数例,以一阅禅者的风采:宋僧显万的《庵中自题》是一首巧用拟人手法的妙诗,广为时人传诵:“万松岭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三更云去作行雨,回头方羡老僧闲。”一句“老僧半间云半间”,将云视做至友,其拟人之笔可谓精绝;而一句“回头方羡老僧闲”,则将僧人的安闲意趣擎举而出。志芝的白描之作《千峰顶上》为:“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晚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大有异趣同工之妙。南宋诗僧仲皎的《归云亭》,则写得清丽灵动:“一丛飞出岫,舒卷意何长。作雨遍天下,乘风归帝乡。无心怜洒落,到处自清凉。缥缈来空碧,吟边带夕阳。”好一个“无心怜洒落,到处自清凉”,天衣无缝地将佛禅之意纳入自然景物之中,可谓难得的玑璧之作。元僧原妙的《云庵》,则表现了一位山人爱云候云的自适心态:“或淡或浓施雨去,半舒半卷逆风来。为怜途路无栖泊,却把柴扉永夜开。”其“或淡或浓”与“半舒半卷”句,辞采斐然;而永夜等候,又深蕴禅理。至于明人周权《山中云》中的佳句“空山有白云,雅与高人约”,则将白云高雅的风致毕现得一览无余。清诗人殷如梅之《宿中白云》诗,将一位隐逸高士的幽闲风采作了诗意的点染:“布衾纸帐夜初寒,禅室幽闲梦亦安。不听松风床下响,那知身在白云端。”★奉忠(生卒年不详)四川僧人。《冷斋夜话》栽其生性豪爽,善饮,与时人章子厚友善。夏云如峰如火复如绵,飞过微阴落槛前。大地生灵干欲死,不成霖雨漫遮天。【赏析】这首描写夏云的诗表现了一位佛子慈悲为怀、普济天下的爱心。首句一口气以三个比喻精到地描摹了夏云的变幻多姿,字里行中显出诗人内心的焦虑滞重。夏云时如山峰般险峻,如猛火般冲荡,或如绢如绵点火即燃。即使有时洒下一片微阴,也不见得有一丝雨意。大地上已是饿殍遍野,饥渴难当,你何时才真正普降甘霖,拯救天下苍生呢?!无独有偶,抱有一颗济世佛心的诗人白居易也作有一首《岭上云》,表现了同样救济天下人的慈悲之心:“岭上白云朝未散,田中青麦旱将枯。自生自灭成何事,能逐东风作雨无。”★有朋(生卒年不详)北宋诗僧,福建人。有《螺江集》传世。天开岩栖霞山后峰,天开一岩秀。中有坐禅人,形容竹柏瘦。饥餐岩上松,渴饮岩下溜。爱步岩室前,白云起孤岫。【赏析】这是一幅岩中坐禅人的白描图。首联描写天开岩的奇秀。颔联描写坐禅人的仙风道骨,形容枯奇。颈联描写坐禅人安于禅定的生活。他不食人间烟火,猿猱为伍,橡栗充食。人不堪其苦,禅者则不改其乐。他端坐岩中,没有任何私欲,抱持的是一颗竹柏般的净心。正因为他超尘脱俗,才有喜欢在岩前独步的闲适,才有陶恋于孤岫白云的高士情致,如同自由自在的神仙一般。诗题为“山岩”,然全诗实写坐禅僧,表现的是对僧人崇高的礼赞。“实快活,无羁绊,万两黄金终不换”,这
禅诗300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