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我的教学风采.doc


文档分类:外语学习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为精彩的课堂导入而喝彩魏瑜(兰州市红古区海石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一环。于漪老师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确实,好的课堂导入是优秀的演奏家拨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课堂导入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然而,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不重视教学中“导入”环节,认为导入太浪费时间,不如抓紧时间教书本知识或加强练习;有些教师虽然也很关注导入,但也存在“导”而不“入”的现象,不能使学生迅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课堂气氛沉闷;有的老师导入方式简单、单一,常常只是采用复习式、过渡语式导入,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不浓;有的导入灵感来源比较狭窄,仅仅通过教材、教参获取信息;有的导语缺乏吸引力,在组织导语时比较随意,学生未能产生学习的冲动,注意力不能快速集中到课堂上来;有的导入的目的不够明确,在授课时只关注的授课内容,而不是授课的主体学生,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注重考试分数,使研究导入的氛围淡化,为了让学生考到高分,教师们只把工作重心放在传授知识和技能上,根本不注重研教法、研导入。二是由于过分突出了学科专业知识的考察和考核,各项教学管理向精细化方向转变,而忽视学生群体的个性差异,导致教与学不能有效融合。三是学生群体真实需求呈多样化发展态势,教师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情感转移和交流,导致课堂节奏和情感调度相对滞后。四是忽略教学目的和方法的有效统一,一部分教师过于追求形式而弱化了课堂导入效果。因此,为了探索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的教学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如何合理地、新颖地设计课堂导入语,更好地为新课教学服务,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已成为我们教师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针对同一节课我也经常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导入: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为例片段一:设障立疑,激发思维一上课我请出六位学生任意分成两组,比赛拍皮球,第一组3人分别拍了7下、9下、14下,第二组3人分别拍了4下、8下、15下,这时让他们比较哪一组成绩好,这时有些学生会比较这两组的最高成绩、有些学生会比较两组的总成绩。这时我加入到了第二组拍了9下,紧接着追问哪一组成绩好?这时学生们心中产生一个疑虑“这还能比较吗,根本就不公平,因为人数不相同,肯定是人多的一组成绩好。这个问题已在他们已有的知识范围内无法解决了”。这时引入“平均数”会让学生们感到既惊奇又神秘。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如果有疑问,心理就会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老师要善于在静态的教材知识信息中设置矛盾,巧妙设疑,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使学生“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片段二:联系实际,激发求知我用课件出示三年级三个班上学期数学期末考试成绩,让学生选择用总分和平均分哪个量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一个班的成绩。这时学生会对平均分产生疑惑,老师趁机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

我的教学风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jy0415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19-02-0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