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为何多骂考官的段子:蒲松龄一生没中举蒲松龄考了一辈子,要不是老婆拦着,他五六十了还想跟孙子结伴赶考。为了励志,他书斋里还挂着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折腾出这么大动静,结果还是什么都没考上。最后,蒲松龄拿起笔做刀枪,将满腔怒火倾注在《聊斋志异》里。书里有多篇故事都是痛骂考官。现代人说起八股,往往摇头。其实就是古代人,大多对它也没什么好印象。古人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蠢,咱们看出了八股文的坏处,他们其实也都看出来了。问题是:其他的替代方案可能还不如八股考试呢! 很多学者都认为这个东西败坏人心,戕害学问。比如顾炎武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廿一史废。”他认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坑儒。袁枚在《随园诗话》里还引了一首道情:“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嘘唏。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政府对八股其实也不满意,觉得确实不太实用。乾隆年间,两次有官员提出废除八股,以匡时弊,争论一度非常激烈,但一时也想不出什么更好的替代方案,八股文才一直延续到清末。普通读书人也有牢骚。他们的牢骚倒不是八股文实用不实用,而是“你看张三那个猪样,写的文章狗屁不通,为什么他考中了而我却没有?还不是考官没眼?”蒲松龄考了一辈子,要不是老婆拦着,他五六十了还想跟孙子结伴赶考。为了励志,他书斋里还挂着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折腾出这么大动静,结果还是什么都没考上。最后,蒲松龄拿起笔做刀枪,将满腔怒火倾注在《聊斋志异》里。书里有多篇故事都是痛骂考官,说他们比瞎子都不如,越是屁味儿十足的文章他们越喜欢,还说他们死后要下地狱遭报应。后来的文学批评家据此说蒲松龄“有先进思想,尖锐批判了腐朽的科举制度”,其实哪里是这回事?蒲松龄所有的愤怒就是一句话:“考官为什么把我给漏了?”当然,除了蒲松龄这样愤世嫉俗者之外,考生中也有乐观主义者。比如考生许儁去南京赶考时,在家书里写道:“我一到南京,饭量大长。早晨三碗,中午三碗,晚上三碗。如此吃饭,精神安得不足?如此精神,考试安得不中?赶快修垒院墙、油刷大门,家里的两个娃崽,要赶紧打点,学学怎么做公子阔少!”其实公平地说,相对而言八股文考试还是比较公平的。后来的专家们仔细分析过八股文。他们认为,跟策论之类的文体比起来,八股文在甄别考生的文字水平、知识储备方面,还是有优势的。但是再怎么说,它也是个主观性测试,没有一个精密尺度。所以,考试结果还是可能不太合理。明朝的冯梦龙,除了编写《三言》以外,还是个八股文大家。他出版了《麟经指月》、《春秋衡库》、《别本春秋大全》、《四书指月》等八股文指导书,风行海内。读者致文赞美道:“在本坊如获拱璧,愿海内共宝夜光。”这位巨牛指导了这么多考生,自己却一口气考46年,连个举人都没混上。冯梦龙给我留下的印象,就像一个穷困潦倒、衣不蔽体的成功学讲授大师。现在我在书店里看见《教你如何成功》这样的书,脑子里有时会莫名其妙闪过冯
聊斋为何多骂考官的段子蒲松龄一生没中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