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诊断为2型糖尿病时,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早已同时并存
糖尿病进程
正常
代偿期
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空腹血糖
胰岛素分泌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Weyer C,et al.. J Clin Invest. 1999;104(6):787-94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不足
2型糖尿病治疗的最新理念
Osei K et al. Diabetes Care. 2004;27(6):1439-46.
具有双重作用的降糖药是2型糖尿病的理想选择
万苏平独特的双重作用机制
生理性促泌,更少低血糖;
改善胰岛素抵抗,节省胰岛素,保护β细胞;
全面降低HbA1c,FPG及PPG
联合应用,优化降糖
指南/共识推荐使用
万苏平与磺脲类受体结合的特点
与传统磺脲类药物不同,格列美脲与胰岛β细胞磺脲类受体的65KDa亚单位结合,
关闭K+通道,产生去极化,再打开Ca2+通道,Ca离子内流,触发胰岛素的分泌。
格列美脲与结合受体的解离速度比格列本脲快 8 - 9倍
3H磺脲类与β- 细胞(RINm5F-细胞)的解离动力学
格列美脲与受体的结合速度比格列本脲快 - 3 倍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分钟
格列美脲
格列本脲
100
80
60
40
20
结合的 3H 磺脲类(%)
结合的 3H磺脲类(最大% )
格列美脲
格列本脲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分钟
80
60
40
20
100
3H磺脲类与β- 细胞(RINm5F-细胞)的结合动力学
万苏平与磺脲类受体结合的特点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1994): 1191: 267-277
格列美脲——血糖依赖的生理性促泌作用
Del Guerra et al., Acta Diabetol 2000;37:139
胰岛素分泌受血糖、血药浓度双重调节
µU/
胰岛素
分泌
量
*
(
islet
/45min)
0
1
2
3
100
10
1
0
5
10
20
格列美脲血药浓度(µmol/L)
*
分离
的人胰岛素
血糖浓度
(mmol/L)
均值±标准差
4个月格列美脲治疗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第一和第二时相的分泌
Korytkowski M et al. Diabetes Care. 2002;25:1607
基线
治疗后
空腹血浆胰岛素(pmol/L)
66 ± 18
84 ± 48
P
±
±
空腹血糖(mmol/L)
第1相胰岛素分泌
19 ± 8 32 ± 11
第2相胰岛素分泌
48 ± 23 72 ± 32
格列美脲改善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
评价格列美脲与格列本脲治疗发生严重低血糖的情况
*定义为需要静脉注射葡萄糖或胰高糖素
目的:
评价以格列美脲或格列本脲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发生严重低血糖反应*的频率
方法:
前瞻性,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
在4年间,对急诊室/急诊医疗服务的30,768名患者进行了血糖监测
对资料收集地区的格列美脲和格列本脲处方频率进行了评价
Holstein A, et al. Diab Metab Res Rev. 2001; 17:467
低血糖事件/1000 病人-年 vs 低血糖事件/1000 病人-年
在日常的临床实践中, 与格列本脲相比,格列美脲所导致的严重低血糖事件非常低。
N = 30,768
格列美脲——更少低血糖发生
0
2
4
6
#低血糖事件/1000
病人-年
格列美脲
格列本脲
* 定义为需要接受葡萄糖或胰高血糖素静脉注射的病例。
Holstein A, et al. Diab Metab Res Rev. 2001; 17:467
万苏平双重作用全面降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